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

包晓霞

科尔沁左翼中旗特殊教育学校 028000

摘要:在基本教育体系中,小学的数学课程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的教授水平会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情境设计贴近实际、重视过程性学习、强调师生互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几个实施策略,如情境设计贴近生活、情境探究促进理解、情境实践培养能力、情境交流提升交流、情境反思促进迁移等。构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育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效果。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情境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构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些具体环境中积极寻找、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吸收。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情境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注重构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激发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积极寻找、识别和处理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吸收。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不同,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探究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设计贴近实际

教师所设计的情境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紧密相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教师需要深思熟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认知特性,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问题。比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换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计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又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如家具摆放、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几何形状,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设计,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注重创设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重视过程性学习

学生在情境探究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情境教学模式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解决这些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这不只是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室内装修的情境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房间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还需要综合运用数学计算、空间想象等能力。这种情境研究不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育他们的数学模型和创新思维等全面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式。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设计贴近生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如购物、游戏、旅行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情境问题。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我们可以创建一些购物场景,让他们计算商品的售价和找零的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可以构建一些旅行路线的规划和预算等情境,以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设计出富有创意、启发性的情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情境探究促进理解

在情境探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和解决,从而达成知识的深层理解。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的本质,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积极探索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与建筑房屋相关的情境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房屋的构造特性,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并计算出所需的建筑材料。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还需要综合运用测量、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实际情境研究不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巧,让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其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协助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结语:

总的来说,建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注重师生互动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宝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探微[J].新校园旬刊, 2011(11):84.DOI:10.3969/j.issn.1672-7711.2010.11.068.

[2] 黄宝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探微[J].新校园旬刊, 2010.

[3] 黄宝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探微[J].新校园:上旬刊, 2010(11):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