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趣味性作业设计探究
黄小亮
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362011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的压力,因此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趣的课后作业设计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时,融入趣味性元素显得尤为重要。趣味性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习的乐趣,还能促使他们在课外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后趣味作业设计价值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课后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趣味性作业的实施下,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驱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
趣味性作业通过引入游戏、故事情境、活动挑战等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当作业变得富有趣味时,它不仅仅是笔头上的练习,而是成为了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这样的设计能有效降低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动力。例如,可以设计数学解谜游戏,让学生通过解决谜题来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有利于激活学生多元数学思维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集中于单一的解题思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展。而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充分刺激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趣味作业提供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型,从而培养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设计“ 数学角色扮演” 作业时,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商店、市场等场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计算与交易。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拓展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后复习效率
趣味性作业不仅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当作业以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呈现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通过数学竞赛、拼图游戏或是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加强了对知识点的回顾。此外,趣味性作业常常需要团队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纠正理解偏差,使得复习变得更加高效和全面。通过这种互动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要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小学数学课后趣味作业设计策略
(一)联系现实生活,设计综合实践作业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基本的购物计算到复杂的数据分析,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当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时,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会显著提高。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设计出富有创意的调查性与实用性实践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例如,在教授“ 统计与概念” 这一主题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一项统计活动。每组可以收集同学们对各种运动项目、图书、电视节目的偏好进行调查。完成数据收集后,学生将这些数据整理并制作成统计表,进而撰写一篇简短的小论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另一例子是在教授学习“ 升和毫升” 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家庭实践,计算家中各种液体容器的容量。例如,学生可以测量油、饮料等的容积,并计算一升水能够装满多少个纸杯、一个碗大约能容纳多少水。此外,鼓励学生在与父母外出购物时,观察商场内洗洁精、可乐、饮料等商品外包装上的容量标注,进行估算和比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在动手实践中增进了掌握数学知识的趣味与实际应用技能。
(二)强调综合运用,设计项目式探究作业
项目式探究作业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实践中活跃思想,拓宽知识面。这种作业形式鼓励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随机的学习活动,深入探讨特定的数学主题或问题,从而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如,某城市即将举行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总数为 3000 人。考虑到比赛共有 3000 名参赛者,其中包含 200 名小学生、800 名中学生与其余成年人。要求学生以比例形式表示不同年龄段参赛者的数量。例如,作为一个模型,可以设定小学生、中学生及成年人各自的比例,进而进行分析和推导。
利用已知数据,学生需首先确定成年人的数量。根据已知的小学生与中学生总人数为 1000 人(200 名小学生和 800 名中学生),因此成年人可通过从总人数中减去这 1000 名参赛者计算得出,用公式表示为:成年人数 Σ=Σ 总参赛者人数 - (小学生人数 + 中学生人数)。接着,学生需计算小学生所占总参赛者人数的百分比。公式为:小学生占比 Σ=Σ (小学生人数 / 总参赛者人数) × 100‰ 。通过计算,学生可以获取这一比例的百分数结果,这有助于他们掌握百分比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在比赛中,小学生、中学生和成年人各自将获得不同数量的奖品。每名小学生可获得4 个奖品,中学生获得2 个奖品,成年人获得1 个奖品。学生需要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参赛人数,计算出总共需要准备的奖品数量。公式如下:
小学生奖品总数 Σ=Σ 小学生人数× 4中学生奖品总数 σ=σ 中学生人数× 2成年人奖品总数 Σ=Σ 成年人数× 1
总奖品数 Σ=Σ 小学生奖品总数 + 中学生奖品总数 + 成年人奖品总数
通过项目化作业,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还能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种探索性的作业促进了他们自主思考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对数学独特魅力的认识与兴趣。
(三)拓展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作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传统的封闭型知识往往仅有唯一答案,这一局限性可能制约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与演绎,设计开放性作业,以鼓励学生运用开放的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概念后,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生活中的温度记录。他们可以观察一个月内的平均气温变化,计算温度的升降幅度,利用正负数进行记录,如在夏季热浪中可能会出现的负数温度,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量取自己的体重或本班同学的身高,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统计,不仅让他们习得了基础的统计技能,也能让他们理解量化数据的意义。再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制作三角形支架的活动。在设计过程的同时,让学生在家庭中寻找和识别应用三角形结构的地方,从建筑物的支撑墙到家庭家具的设计,各种场景中都能与三角形相关联。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不仅能够测量每个角的度数,还能深入探讨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去公园,观察游乐场的各种设施,尝试找出哪些场地或玩具呈现三角形的形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与美学,让知识真正活起来。开放性作业设计旨在搭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后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延伸,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多样化作业形式的探索,如联系现实生活的综合实践作业、强调综合运用的项目式探究作业等,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而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姚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20,(04):1-1.
[2] 吴春燕,朱霄平."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探究[J].教师博览, 2023(18):78-79.
[3] 黄华坤.小学数学高年级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1.
[4] 朗杰群培.小学高年级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思考[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3(7):4031-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