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作者

刘金成

肇庆市创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四会市 526200

引言

配电网工程技术革新与施工安全管控须形成有机闭环,通过预制化施工、智能定位系统及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未来,相关单位应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在施工场景的应用,推动配电网工程实现技术赋能与本质安全的协同发展。

1 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特点

配电网电力工程具有环境复杂多变、作业点分散、专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配电网工程涉及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及配变台区等多个子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施工场景既包括城区密集建筑群,又涉及农村山地丘陵地带。需在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开展高空、带电等危险性施工作业,且单个项目往往涵盖多个不连续作业点。

从技术层面看,配电网工程施工涉及带电作业、登高作业、开挖作业等多工种协同配合。其中,带电作业需严格执行“ 二种工作票” 制度,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带电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登高作业需遵循《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登高作业“ 四个必须” ;电缆敷设则需综合考虑埋深、弯曲半径等技术参数。同时,施工过程中需协调供电公司、通信公司、燃气公司等多方资源,确保地下管线安全和临近带电设备的施工安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还具有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为确保居民可靠供电,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多在有限停电时间窗口内完成,进一步加大了施工安全管理难度。

2 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2.1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等,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一定偏差。部分基层单位存在重项目进度、轻安全管理现象,对安全生产“ 三违” 行为查处不严。现场安全交底与技术交底流于形式,未能做到施工班组全员参与;施工人员违规带电作业、登高作业,未系安全带等违章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因施工点分散、监管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同时,部分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足,专职安全员与施工人员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影响了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2 临时用电管理不规范

施工场地里临时要用的电系统,如照明、电焊机、切割设备之类,如果不按照标准来设计,很容易出现电气着火、漏电或者短路等风险,因此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涵盖TN-S 接地保护系统,配电箱中应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过载断路开关,电缆线须有绝缘层,并且离地架设,以免被车碾压。可移动的设备要用带橡胶套的软线包裹,确保有效接地,电焊机的二次侧要再加上空载降压保护装置,不要私自乱接线或者一个闸控制多个设备。在潮湿环境中,须用特别低电压(如 12V/24V)的照明设备,同时定期检查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工作状况,借助物联网监测平台随时观察线路温度、漏电流等数据信息,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维修措施。

3 配电网施工安全对策

3.1 做好施工前准备

施工之前,工作人员应做好全盘规划和风险预控准备,这是配电网安全施工的根基。首先,工作人员开展实地考察,摸排清楚地形、地质状况和已有管线的分布情况,依靠BIM 技术进行三维施工模拟,改良线路途径和设备布局,避开地下阻碍物和电磁干扰源头,编订精准的施工计划,确定作业步骤、人员分配和应急对策。经过作业安全分析找出高空掉落、机器损伤之类的风险点,拟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办法,比如设立安全警告区域、装备应急物资等,对施工器械和安全工具(如绝缘手套、验电器等)开展进场前的检查评估,确保设备器械性能符合标准。同时,针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告知和技能训练,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操作规程,从根源上削减潜在风险。

3.2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应创建“ 全员参加,全流程牵涉” 的立体式调度体系,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安全员及班组各自的责任界限,推广“ 一岗双责” 制度,把安全考核同业绩相联系,确保安全生产落实到位。在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门禁系统和视频浏览,及时登记出入人员和车辆,对于高危作业(如带电操作、探求地基),实行工作票+操作票+ 交接班制的“ 两票三制” ,同时穿插检查制、设备定期实验轮换制,利用智能安全帽、电子围栏等物联网设备随时监测作业行为,立刻改正违规操作,启用第三方安全监督单位开展独立巡视,联合隐患核查治理系统出具问题报告,改善施工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

3.3 落实原材料与施工质量管控

原材料与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配电网运作的稳定性。材料进场时,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供货方资格和商品合格证明,针对电线、电缆、绝缘体等主要物品实行抽样检查,防止低质原料到达场地。施工期间,履行隐藏工程考察制度,利用X 射线探测损伤或者超声检测手段证实焊接和挤压质量,针对空中线路,依靠拉力监测设备调度电线展开弧度下垂,避免机械压力超出标准。地下电缆铺设时,采用激光测量距离仪确保沟壕深度和曲折半径合乎规则,构建质量回溯体系,凭借二位码或者射频识别技术记载每一道流程的负责人和检测资料,形成全寿命时段质量文档,方便日后故障溯源和责任划分。

3.4 定期检查维护

配电网投入运作之后,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针对负载较重的线路、陈旧老化的设备及长期处于恶劣环境(如沿海盐雾地带)的设施,要专门设计不同种类的养护计划,并加大检测频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器探测电线结合处、变压器外壳等地方是否存在温度异常的现象,经由局部放电评估装置来辨别电缆绝缘层有无瑕疵。对于空中架设的线路,可以依靠无人机装载可见光线和激光雷达感应装置,检查绝缘子是否出现裂缝,杆塔是否生锈腐蚀等。对于埋入地下的电缆,则可借助分散式光纤测温和行波故障定位体系,随时监测其运行情况,做好设备养护记录、拟定预防性实验计划(如对接地电阻加以评判,对避雷器泄漏电流开展考查等),应用海量数据分析预估设备质量下降的趋向,达成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

结束语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创建速度的加快,配电网遭遇技术升级和安全调度双重考验,基于此,文章以架空线路、地下电缆、分布式电源等主要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出现的高空作业、有限空间操作、带电作业风险,经由智能监测、工艺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改善传统施工模式效率低下、隐患众多的问题,促使配电网朝着高效、安全、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期为新型配电网项目给予技术支持和安全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松,袁玉涛.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及其施工安全问题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10):189-191.

[2]倪晨讯.10kV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探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4,(18):259-261.

[3]李伟权.配电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技术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4,(18):262-264.

[4]胡永恒,丁永进.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