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析
王盈月 张博
兰州市城关区云麓山学校 73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焦虑、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时有显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学科教学应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部编版教材精选了大量蕴含情感、价值观的文本,如体现友情的《去年的树》、传递勇气的《司马光》等,这些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引导的现象,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营造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识等积极心理品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尊重学生情感需求的环境中进行,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为例,课文讲述了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组织 “ 情景模拟” 互动:让学生扮演英子,上台分享自己的 “ 小秘密” ,其他学生则用掌声、鼓励的话语给予回应。随后,开展小组讨论:“ 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如果你是英子,听到掌声会有什么感受?”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鼓励” 对他人心理的积极影响,同时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被接纳,逐渐克服胆怯心理。此外,教师还可设计 “ 优点大轰炸” 环节,让学生互相发现并说出同学的优点,如 “ 小明朗读课文很有感情” “ 小红回答问题很积极” ,通过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培养自信心理。这种教学方式将语文文本解读与心理引导相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又在互动中培养了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阅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管理情绪情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部编版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绪情感素材,教师可通过深度挖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认识情绪、管理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认为,引导个体关注积极情绪,能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而阅读正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不同情绪的重要途径。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天窗》为例,课文描写了孩子们在雨天、夜晚通过天窗观察世界,排解无聊情绪的情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孩子情绪变化的语句,如 “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失落)、“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欣慰)。随后,引导学生思考:“ 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找到‘ 天窗’ 吗?你的‘ 天窗’ 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 听音乐” “ 画画” “ 和妈妈聊天” 等,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总结 “ 情绪调节小方法” ,如转移注意力、倾诉等。
此外,对于《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类体现角色矛盾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分析 “ 小公鸡为什么会难过” “ 小鸭子如何帮助小公鸡” ,引导学生理解他人情绪,学会换位思考,提升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感知能力。通过阅读教学中的情绪引导,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还能学会管理自身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三、借助写作教学疏导,促进学生表达内心想法
写作是学生表达内心想法、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 “ 疏导渠道” 。教师可设计与学生生活、心理相关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情感、梳理思路,实现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 记一次难忘的经历” 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开心、难过、紧张的事情,如 “ 第一次上台演讲” “ 和朋友吵架后和好” “ 考试失利后的努力” 等。在写作前,教师组织 “ 心理树洞” 分享会,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经历(不愿分享的可书面记录),教师则给予倾听和共情回应,如 “ 我能理解你当时的紧张” “ 你能主动和好,真的很勇敢”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真实表达内心感受,不必追求语言华丽,重点在于 “ 说出心里话”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如因父母忙碌感到孤独的学生,其作文中可能会流露出 “ 希望爸爸妈妈多陪我” 的想法,教师可通过作文评语给予关注和引导,如 “ 你的文字很真诚,不妨试着和爸爸妈妈说说你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理解你的” 。此外,还可开展 “ 日记漂流” 活动,让学生自愿将日记与同学分享,在互相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这种写作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心理疏导的途径,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部编版教材为两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互动、阅读资源挖掘、写作教学疏导等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坚持 “ 以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避免形式化、空洞化。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两者融合的长效机制,如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费梦桃。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3, (12): 45-47.
[2] 黄玉芝。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 (05): 68-70.
[3] 李娜。课堂互动在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J]. 教育探索,2023, (09):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