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研究
程浩 路亚星 和家欢 梁伟 闫轶卓
河北美术学院
一、新质生产力与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其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特质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与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双向赋能的 力的典型代表为技术迭代快、产业融合深、场景应用广,从根本上重塑了卓越拔 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卓越拔尖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创新 越拔尖人才培养的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并 旁观者, 体的双重身份,为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这一纽带作用凸显 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拔尖人才培育困境
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实践人才”为核心定位,而新质生产力对拔尖人才的 “创新突破力、跨界整合力、技术转化力”需求,使其陷入“应用型基础”与“拔尖型目标”的适配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认知不足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在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上,容易混淆“技能拔尖”与“创新拔尖”的概念,过分注重技能熟练度人才,忽略了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思维,导致人才培养无法解决真正产业中的复合型问题。同时,地方高校强调服务区域产业,但新质生产力往往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创新设计为主,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生产要素变革为核心,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体现为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匹配应用型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中,其过分追求成果化的表现,会体现显著的滞后性。传统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往往会出现数年内的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并未结合区域性行业的变化。同时现有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支撑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创新能力培养,部分应用型高校仍以竞赛获奖数量、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卓越拔尖人才评价指标,抑制了人才培养的创新多样性。
(三)高校管理体系与产业协同机制断层
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相匹配的一方面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需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现有管理体系、产业协同机制的特征形成尖锐矛盾,导致多元协同育人难以落地。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存在部门壁垒,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需要教学、科研、产业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但各个部门之间管理模式和内容推进各不相同,其权责不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校企协同机制缺乏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保障,高校仅要求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却未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影响校企协同的成效。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依托人才培养规律,设计进阶式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基于新质生产力对卓越拔尖人才“创新突破力、跨界整合力、技术转化力”的三维需求,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本土化产业定位,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模式,构建进阶式的目标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适配、与区域产业需求同步。面向大一、大二拔尖人才储备阶段,以 “筑牢专业基础、唤醒创新意识”为核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训练模块”;针对大三拔尖人才成长阶段,围绕新质生产力“跨学科融合”特征,打破学科壁垒设定跨界培养目标,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组建的跨界培养模块;针对大四阶段拔尖人才成熟阶段,以产出可落地创新成果为目标,推动人才从“技术学习者”向“产业创新者”转变。
(二)对标新质生产力,优化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目标
将新质生产力中生产要素变革的技术迭代和场景化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将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静态化的局限打破,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场景动态更新的目标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性产业前沿相匹配,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时,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传统应用型教学课程群转化为“核心基础模块+前沿技术模块+区域产业模块”的多元动态课程群,确保课程模块的更新和及时反馈,匹配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突破传统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目标,围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素养,将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转化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可量化、可评估的三维教学目标,并推动真实产业场景嵌入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卓越人才培养的情境化。
(三)多主体协同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机制
针对高校管理体系碎片化、校企协同表面化的问题,打破高校单打独斗的育人模式,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区域联动”的多主体协同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担、成果共赢”的产学研一体化育人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机制保障。在高校中整合教务处、科研处、产业合作处、实训中心等部门职能,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中心,推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化。针对企业参与积极性低、风险顾虑多的问题,构建“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校企协同机制,激活企业参与动力,让企业从“育人旁观者”变为利益共同体。针对部分地方新质生产力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打破地域限制,构建校地联动的资源整合平台,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充足产业资源支撑。
综上,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模式束缚,以地域性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才能培养出既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又服务地域性产业的复合型卓越拔尖人才,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地方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王婧.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科教融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24(8):13-24.
[2]史静寰.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三重合一的挑战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4(5):81-89.
[3]于慧,张丽莉.新质生产力条件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7):3-8.
[4]胡湘永,廖文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协同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4(8):142-149.
[5]黄晓.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四个“力”[J].教育科学研究,2024(5):1-10.
基金项目:“+2024-2025 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研究+YJG20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