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韩雅娜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胜利路幼儿园 0751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幼儿与自然的接触逐渐减少,“自然缺失症”成为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奇妙,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作为科学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自然教育以“自然为教材”“体验为核心”“探究为方法”,与幼儿园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而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承载自然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当前幼儿园自然主题活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局限:部分活动停留在“户外观察”的浅层体验,缺乏深度探究设计;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持续兴趣;评价侧重“成果展示”,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性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自然教育的核心要素,构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其有效性,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推动自然教育在幼儿园的深度落地。
一、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一)生活化原则:立足幼儿生活,激活自然联结
幼儿对自然的认知始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主题活动设计需以“幼儿身边的自然”为切入点。例如,围绕“幼儿园的树”“班级植物角”“小区的四季”等贴近幼儿日常的主题开展活动,避免选择“热带雨林”“极地动物”等遥远且抽象的内容。以“班级植物角”主题为例,幼儿可通过每日观察多肉植物的叶片变化、记录浇水后的生长状态,建立与自然的近距离联结,这种“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性原则:设计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主题活动需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推动幼儿从“表面观察”走向“深度思考”。例如“春日小花园”主题中,教师可依次提出问题:“春天的花园里有哪些颜色的花?”(基础观察)→“为什么有的花早上开,下午合起来?”(现象探究)→“怎样让花园里的花长得更好?”(实践思考)。问题链的设计需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开放性原则:尊重个体差异,支持多元表达
3-6 岁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主题活动需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与多元的表达途径。在探究方式上,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观察记录”“动手种植”“绘画表征”等方式参与活动;在成果表达上,支持幼儿通过语言描述、绘画、手工、角色扮演等形式分享发现。例如“昆虫朋友”主题中,喜欢绘画的幼儿可绘制“昆虫的家”,擅长动手的幼儿可搭建“昆虫小窝”,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可讲述“昆虫的故事”,开放性设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自然探究。
二、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施流程
以“春日小花园”主题活动为例(实施周期为2 周,每日 1 小时,共 10 课时),按照“观察感知—探究体验—表达创造”三阶段展开,具体流程如下:
(一)阶段一:观察感知——唤醒自然认知(3 课时)
1. 情境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幼儿园的种植区,播放“春天花开”的动画短片,提问:“春天来了,花园里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用眼睛看(花的颜色、形状)、用鼻子闻(花的香味)、用手摸(叶片的软硬),初步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
2. 观察记录:为每位幼儿发放“自然观察手册”(图文结合的简易表格),指导幼儿记录“看到的花”“闻到的味道”“听到的声音(如蜜蜂采蜜声)”。对于小班幼儿,可通过粘贴花瓣、树叶的方式完成记录;中大班幼儿可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或文字(拼音)记录,培养观察与记录能力。
3. 集体分享:组织“我的发现”分享会,幼儿轮流展示观察手册,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补充:“这是迎春花,它是春天最早开的花之一”“这片叶子上有小虫子咬的洞,为什么会这样呢?”,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
(二)阶段二:探究体验——深化自然理解(5 课时)
此阶段是活动的核心,通过动手实践与小组探究,引导幼儿深入理解自然现象与规律
1. 种植实践:教师准备花籽(如太阳花、波斯菊)、花盆、土壤等材料,带领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幼儿分组合作,完成“装土—播种—浇水”的流程,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种子需要什么才能发芽?”“每天浇多少水合适?”,并共同制定“植物生长记录表”,每日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如“第3 天种子裂开了小缝”“第7 天长出土芽”)。
2. 现象探究:针对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小组探究。例如,某小组发现“有的花长得高,有的花长得矮”,教师提供放大镜、尺子等工具,引导幼儿对比两种花的生长环境(光照、浇水次数),通过测量高度、记录数据,初步得出“光照多的花长得高”的结论。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3. 自然游戏:设计“找春天”“花香配对”等游戏,将探究融入游戏中。“找春天”游戏中,幼儿分组在园区内寻找“春天的标志”(如发芽的树枝、开花的植物),并拍照记录;“花香配对”游戏中,教师准备不同花香的花朵(如玫瑰、茉莉),蒙住幼儿眼睛,让其通过闻香味配对花的名称,强化感官体验。
(三)阶段三:表达创造——转化自然经验(2 课时)
1. 成果创作:提供彩纸、黏土、画笔等材料,让幼儿将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发现转化为艺术作品。例如,小班幼儿用黏土捏制“小花朵”,中班幼儿用彩纸剪贴“春天的花园”,大班幼儿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我画的花园里有蜜蜂,因为蜜蜂会帮花传播花粉”,实现自然经验的表达与升华。
2. 主题展览:将幼儿的观察手册、种植记录、艺术作品布置成“春日小花园”主题展览,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与家长参观。幼儿担任“小小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发现,如“这是我种的太阳花,它用了10 天长出了花苞”,在表达中巩固自然认知,增强自信心。
结语
自然教育视域下的幼儿园主题活动,本质是“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春日小花园”主题活动的实践表明,只要遵循“生活化、探究性、开放性”的设计原则,通过“观察感知—探究体验—表达创造”的流程开展活动,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就能让自然教育真正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帮助幼儿建立与自然的深层联结,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与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约瑟夫·克奈尔.与孩子共享自然[M].郝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