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何丽竹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二实验小学
一、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为语文教学信息化指明了方向。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课堂时空受限、教学形式单一、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互联网、AR/VR、大数据等技术为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新可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重构。它通过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整合多元数字化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空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如何将技术手段有机融入识字、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实现从 “辅助教学” 到 “重构教学” 的转变,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二、教学模式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在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的《月之韵》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和电子书包推送月亮主题的诗词、神话传说等资源,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进行批注阅读,系统根据学生选择自动分组,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协作交流。这种资源推送模式扩大了阅读的深度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农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资源创新应用。宿州市萧县赵庄镇王楼小学的杜明明老师利用 AR 技术教授《葡萄沟》一课,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 “游览” 葡萄沟,观察葡萄生长状态,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时空受限的难题,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这种模式将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课堂与面对面的线下课堂有机结合,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边界。线上环节通过讨论、分享、投票等形式提升课堂 “黏度”,使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线下环节聚焦核心问题深入探究,形成学习成果。两者可形成先后、交叉或平行关系,如线上引导名著阅读与线下教材学习同步开展,实现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
在《月之韵》项目中,教师通过问卷星进行学情调查,依据数据分析设计驱动性问题,随后分三周实施教学:课堂确定任务、课余线上自主探究、最终成果展示。这种模式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程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
(三)智能化评价与教学改进
智能化评价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评价的即时化、精准化与个性化,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借助学习分析平台可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在阅读教学中,系统可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长、批注次数、重点段落标记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判断学生的阅读深度,如当学生对《草虫的村落》中 “游侠”“村民” 等拟人化描写的批注较少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在写作教学中,AI 作文批改系统(如科大讯飞智学网)可自动识别学生作文中的语病、标点错误,并从 “内容充实度”“结构完整性”“语言流畅性” 三个维度给出评分与修改建议,教师则聚焦立意、情感表达等更高层次的评价维度,实现“机器评基础 + 教师评高阶” 的协同评价模式。
在终结性评价方面,智能化评价可打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例如在识字评价中,智能书写板能实时捕捉学生的书写轨迹,分析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等指标,即时反馈 “横画倾斜”“竖钩过短” 等问题,并提供动态示范;在口语交际评价中,语音识别技术可检测学生的朗读流利度、发音准确性,同时通过分析语言逻辑、情感表达等维度,生成口语能力发展报告。这些智能化评价结果不仅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也能以可视化的图表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其明确自身不足,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1.教师信息素养不足 部分中老年教师对技术存在恐惧,仅能进行基础操作,缺乏高阶能力。约42%的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将AR 技术与文本解读结合,38%的教师认为数据分析复杂,难以应用。
2.城乡资源配置失衡 城市学校配备先进设备,能便捷获取优质资源,而农村学校经费有限,网络覆盖不全,AR/VR 等技术普及率低,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3.技术应用重形式轻实效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技术,如《荷花》教学中播放视频却未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写作课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学习软件操作,实际写作时间不足。这种做法偏离了教学核心目标。
(二)应对对策
1.构建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 针对新手教师开展基础操作和案例观摩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针对骨干师开设进阶课程并组织挂职学习;建立校际帮扶机制,将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绩效考核。
2.完善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建立城乡学校资源共享通道,城市学校向农村推送精品资源;通过专递课堂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配备交互式教学设备,开发简易 AR 教学工具。
3.坚持教学目标导向的技术应用原则 明确技术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匹配的技术手段。建立技术应用评估标准,从目标匹配度、学生参与度和素养提升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反思,避免技术滥用。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数字化资源的立体化构建、混合式教学的流程再造、智能化评价的精准赋能,可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诸多局限: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探究”,教师从 “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 “学习引导者”,课堂从 “封闭单一” 转变为 “开放多元”。苏州景城学校、萧县王楼小学等实践案例已充分证明,科学合理的融合模式能显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尤其为农村学校弥补资源短板、缩小教育差距提供了可行路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融合教学将向 “个性化、沉浸式、智能化” 方向进一步深化。但需始终坚守 “语文为本、技术为用” 的原则,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需形成协同合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高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模式探究 [J]. 读与写(上旬),2020,(2):38.
[3] 郑美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 [J]. 亚太教育,2023,(14):189-192.
[4] 黄华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深入融合的路径探索 [J]. 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10):139-140.
作者简介:何丽竹(1987.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