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

谢佳颖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Application of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in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 and explore its advantages in reducing unnecessary blood transfusions, improving treatment outcomes, and optimizing prognosis. Methods This study employed a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selecting 88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t a tertiary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between January 2024 and December 2024.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udy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adopted the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creating personalized transfusion plans based on the patients’shock index, fluid resuscitation status, and hematological indicators.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ed traditional clinical practices, deciding on blood transfusions based on hemoglobin (Hb) values and hematocrit (Hct).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blood usage, transfusion effectiveness, and prognostic outcom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showed superior improvements in blood usage, Hb, HCT, PT, APTT, and prog 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Specifically, the on rate in the study gr was 11.4%,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27.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8.1 ± 1.2 day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10.3 ± 2.1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effectively reduces unnecessary blood transfusions, improve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optimizes the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It has promis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should be widely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single-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mode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linical treatment; blood indicators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根据不同的临床病因,UGIB 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胃溃疡出血和胃癌出血等 [1]。尽管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诊治已有了一定进展,但出血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内镜止血和手术治疗等。然而,在急性 UGIB 的治疗中,输血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尤其是当患者出现严重贫血或失血性休克时,及时有效的输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减少组织缺氧,稳定生命体征 [2]。然而,传统的输血管理往往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缺乏系统化、个性化的评估标准。这种模式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输血,增加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过量输血引起的血液透析、血液传染、免疫反应等风险 [3]。反复输血还可能造成铁负荷过重,影响患者的长期健康。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优化输血管理,是当前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逐渐被提出,并在一些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强调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合理决定输血的时机和输血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还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患者往往由于出血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需要及时输血 [4]。通过采用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可以结合患者的休克指数、液体复苏情况、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从而实现精准治疗。目前,关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小范围的临床实践中。、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传统输血管理和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评估该模式的临床价值。通过本研究,验证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能否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升输血疗效,并优化患者的临床预后,包括止血效果、再出血率、住院时间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4 年 1 月~ 2024 年 12 月期间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 88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 例,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均衡。具体分组如下:研究组:男 22 例,女 22 例,年龄范围 36 ~ 65 岁,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 21 例,女 23 例,年龄范围 35 ~ 64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就诊且符合手术指征。纳入标准:①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②病历完整,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严重并发症;②术后患者发生严重的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2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了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该模式依据《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和《内科输血标准》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具体而言,研究组的输血管理依据多个临床参数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休克指数、液体复苏情况以及血液学检测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5]。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会被分级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以及在何时进行输血。具体的分级标准则参考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输血评分方案,该评分方案结合了不同病情的临床特点,确保了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性。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在明确需要输血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血液补充,避免了不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了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6]。

与此不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输血治疗方案,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该方案的决定性依据主要是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Hb)值和红细胞压积(Hct)。当患者的 Hb 值低于一定阈值或 Hct 值降至较低水平时,便会依据常规输血标准进行输血处理。此种方式较为依赖标准化的临床经验,缺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的灵活性[7]。通过对比这两种输血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评估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输血方法在减少不必要输血、提高治疗效果以及优化预后方面的优势。

1.3 效果评价

1.3.1 用血量:统计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人均申请血量及用血量。

.3.2 输血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Hb、Hct、PT、APTT 变化

1.4 资料收集

由研究者统一收集资料,使用标准化问卷填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卷填写后当场收回并进行数据录入。

数据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 ± 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n(%)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输血量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的人均用血量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平均用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量。见表1。表1 两组患者输血量

注:与输血治疗前比较,P<0.05。2.2 输血前后的变化比较研究组患者在输血后的Hb、HCT、PT、APTT 等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见表2。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变化比较

注:与输血治疗前比较,P<0.05。2.3 输血预后比较研究组患者在再次输血率、再出血率等方面表现更好,住院时间显著较短。见表3。表3 两组患者输血预后情况比较

注:与输血治疗前比较,P<0.05。3. 讨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并通过与传统输血管理模式的比较,评估该模式在减少输血量、改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等方面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能够显著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量,提升输血疗效,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在住院期间的人均用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而言,研究组人均用血量为 2.2U,而对照组为 3.5U,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值 =4.82,p 值 <0.05)。这一结果提示,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通过个性化的输血评估体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及输血量,从而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 [8]。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输血负担,还能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输血前后的各项生化指标(Hb、HCT、PT、APTT)的变化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9]。研究组在 Hb、HCT、PT 和 APTT的改善幅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例如,研究组Hb 值从50.3±5.2g/L 提高至75.6±8.1g/L(t 值=7.91,p 值<0.01),而对照组则从 49.7±5.0g/L 提高至 70.4±7.3g/L(t 值 =6.78,p 值 <0.01)。类似地,HCT、PT 和 APTT 等指标也均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改善 [10]。这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还能促进血液凝固功能的恢复,降低出血风险,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11]。

在预后方面,研究组患者在再次输血率、止血率、再出血率等指标上均表现更优。研究组的再次输血率为 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t 值 =2.91,p 值 <0.05)。止血率在 24 小时和 72 小时的改善也显著,分别为 90.9% 和 95.5%,对比对照组的 72.7% 和 81.8% 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出血情况,减少再次输血的需求,显著降低再出血率[12]。再出血率在研究组为6.8%,而对照组为20.5%(t 值=2.76,p 值<0.05),这一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对减少患者再出血的效果[13]。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如研究组的住院时长为8.1±1.2 天,而对照组为10.3±2.1 天(t 值=5.33,p 值<0.01)。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加速了患者的恢复进程,从而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消耗[14]。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降低再出血率并缩短住院时间[15]。因此,推广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大规模医院中,对于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通过量化评估患者的病情,实施个体化治疗,符合现代医学对精准医疗的要求[16]。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较小,仅限于某一地区的单中心数据,未来可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该模式的广泛适用性。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了输血量、治疗效果及预后指标,未来还应评估该模式对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此外,随着输血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结合最新的输血技术和设备,优化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单病种输血管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通过个体化的输血评估,不仅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还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率并缩短住院时间。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并结合更多临床数据和长效随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治疗方案,提升其在更广泛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青, 赵帅 . 探究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婚育与健康, 2024, 30 (22): 64-66.

[2]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 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 , 北京医师协会急救医师专科分会 ,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J]. 临床急诊杂志, 2024, 25 (12): 615-625.

[3]张剑.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 [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 29 (05): 544-547.

[4]蓝秀梅, 林美苏, 张铨成, 王茂林, 李晓艳, 王甘密. 不同输血方式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24,45 (09): 2226-2229.

[5]高向阳 , 杨忠思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输血策略研究进展 [J]. 山东医药 , 2023, 63 (28): 91-94.

[6]徐庆, 周宝均 , 徐兵 . 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当代临床医刊, 2023,

[7]李凌倩 , 刘秀兰 . 限制输血与积极输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J]. 人人健康 , 2022, (20): 75-77.

[8]赵自勇 , 孙振威 , 尚伟 , 乔素冬 . 积极输血与限制输血策略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J]. 黑龙江医学 ,2022, 46 (07): 847-849.

[9]白兰兰 . 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 2022, 20 (03): 187-189+193.

[10]焦冬梅 . 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和安全性的影响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 (25): 69-72.

[11] 阮峥 , 李强 , 潘丽 , 王韵暄 . 输血安全管理在消化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价值 [J]. 中国卫生产业 , 2021, 18 (12): 70-73+77.

[12]赵晓明 , 朱驰 , 于思远 , 杨冀 , 吴文娟 . 肝胆胰外科手术单病种临床用血分析 [J]. 临床血液学杂志 , 2020, 33 (12): 840-844.

[13]毕晓琳 , 孙嘉良, 范亚欣, 梁晓华, 张婵, 高艳, 马晓露, 王忠利. 单病种患者临床用血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分析[A] 中国输血协会第十届输血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20.10 天津)[C]. 中国输血协会 ,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 2020: 2.

[14]侯雨晴 , 苏凌璎 , 周立涛 , 张红 , 杨晓钟 . 某三甲医院单病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 2024, 35 (01): 5-9+14.

[15]李岳霖 , 高梦阳 , 张武军 , 宋凡 , 龙思哲 , 黄茹 . 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能力提升 [J]. 现代医院 , 2023, 23 (06): 882-884+889.

[16]何彩霞 , 邱冰 . 某三甲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J]. 现代医院 , 2022, 22 (11): 1699-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