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歌谣的历史符号价值与文化记忆传承
张洁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0
文艺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东北抗战歌谣是东北抗战坚苦卓绝的艺术写照。1931 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正所谓“霹雳一声,愁云蔽野”,“为祸之惨,旷古未有!”九一八国难固然深重,却也恰如“唤醒国魂之晓钟”,近代中国终于转上了“觉醒的大道”。东北人民率先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留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路征尘一路歌”的悲壮记忆。
一、东北抗战歌谣的历史符号价值
东北战场上,抗日军民不仅用枪杆子与日本关东军拼杀, 同时也在其他多条展现上敌人较量。大量的抗战歌谣是文艺战线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为抗战鼓与呼的作用。
1. 鞭挞暴行
九一八事变的使东北大地一夜之间山河变色。 1932 年9 月 18 日的《世界日报 》报道“噩耗传来,举国若狂,虽愚夫愚妇,亦皆整额相告曰:‘国将亡矣!国将亡矣!’呜呼!此诚我国空前未有之奇耻;祸迫眉睫,千钧一发之秋也。”1。
许多抗战歌谣唱出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痛与恨。例如:《提起“九一八”》中唱道 :“提起来九月十八日令人痛伤情 ----- 大炮轰 , 不住声 , 飞机炸弹扔。无辜民众遭屠杀 , 血染遍地红 ------”歌谣《“满洲”百姓苦 》中唱道 :“东北失守沦呀沦了陷哪 , 百姓苦处无法言, 实在可怜 , 哎嗨呦 , 实在真可怜 ----- 吃的树皮野菜团 , 饿死数万千 , 哎嗨呦 , 饿死数千万 ----”;歌谣《血债要用血来尝》中唱道:“江水绿来江水长,平静江水起了大风浪。自从鬼子进了东北,铁蹄踏破了松花江。男女老幼当牛马,家家户户遭祸端 ----”。
2. 呼吁抗战
尽管九一八事变“把全世界和平的幻梦击碎了”2,但这一天却也成为“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3,因为它“觉醒了沉醉的中国人”4 。面对敌人“烧、杀、奸、淫”等暴行,东北人民纷纷投身抗战洪流。
许多抗战民谣都是参军参战的动员令,唱出了东北人民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质朴的爱国精神。例如:《保卫中华好江山》中唱道“ 好男儿, 上前线,打到强盗日本鬼”,歌谣《快去把兵当》中唱到:“叫老乡呀,叫老乡,你快去把战场上啊,快去把兵当。莫等着呀,莫等着,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孩子老婆遭了殃。叫老乡呀,叫老乡,趁早快去把兵当。”《妇女抗战歌》中唱道:“女同胞,要自重,木兰女、远出征,自古英雄出不穷,抗日联军多妇女,她们作战更英勇。愿我同胞姊妹齐奋起,去冲锋。”抗日军民还创作了许多策反伪军的歌谣 , 如《告伪满军》中唱道:“为告伪军兄弟们, 你们别在梦中睡沉沉------ 祖先父母都是中国人, 为何无知去当走狗军---
3. 礼赞英雄
中国人民热爱英雄,敬重英雄,更礼赞英雄。东北抗战歌谣不乏颂扬抗战英豪的作品,形象地表达了时代声音,体现了价值追求。
1932 年春,民族英雄唐聚伍联络部众李春润、郭景珊等率领东边道14 县军警民众在辽东桓仁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其壮举得到人民的爱戴。《抗日八月小唱》中唱道:“二月里来打过春,唐司令起了一片爱国心,抵抗日寇要保东北呀,又组织起自卫军,各族人民同了心 ---- --”抗联名将陈翰章是年轻智勇的高级将领,东北民歌《借着西风烧苇塘》唱道:“锣鼓响,咚咚锵,三国有个诸葛亮,敦化有个陈瀚章。寒葱岭,打胜仗,引来鬼子进苇塘 -----”杨靖宇将军尽人皆知,《杨靖宇将军之歌》中唱道:“松花江水流不停啊,不灭日寇气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啊,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 -- --”除了抗战名将外,也有许多歌谣礼赞平凡的抗战英雄,歌谣《大小姐》中唱道:“大小姐,刚十七,一心不愿嫁女婿,上山参加抗日军,等到胜利配夫妻 ----”这是颂扬 25 岁就慷慨赴死的巾帼英雄陈玉华的,她在牺牲前的危机中毅然吞下了藏在怀里的无线电密码。
4. 鼓舞壮志
九一八事变被无数国人视为“吾国之奇耻大辱”5 ,为了洗刷耻辱,中户儿女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御敌的万里长城。很多歌谣充满鼓荡人心的精神力量,是号角,是呐喊,是魂魄。
最早组建于辽西的抗日义勇军“镇北军”的《誓词歌》唱道:“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往前冲,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誓师于辽东的血盟救国军在举义的同时唱响了《义勇军歌》:“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再比如,歌谣《联合起来上战场》中唱道:“----- 说反抗,就反抗,联合起来上战场,联合起来上战场,要把鬼子一扫光,让咱东北都解放。”
二、东北抗战歌谣的文化记忆传承
1. 见证屈辱历史
抗战歌谣是当时的人民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后来人见证历史的一种方式,它们的价值早已超出文艺范畴。它们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是历史情境的写照,提醒国人勿忘国难与国耻,警示居安思危和安不忘危。
2. 弘扬抗战精神
1 1932 年 9 月 18 日《世界日报 》
2 1938 年 9 月 18 日《文汇报》
3 1938 年 9 月 18 日《文汇报》
4 1938 年 9 月 18 日《文汇报》
5 1932 年 9 月 18 日《世界日报》
尽管抗战历程已远去,但抗战精神永续。当东北大地上点燃抗日烽火的时候,抗战精神的火炬就已注定要载入民族史册。2017 年以来,十四年抗战理念逐步得以全面落实,这是抗战史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为我们审视1931 九一八抗战至 1937 年七七抗战之间的东北抗战歌谣提供了新的视角,歌谣彰显了东北人民“义之所趋、天下赴之”的精神内核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
3. 凝结历史记忆
“多难兴邦”是中国人民牢记于心的古训。中国十四年抗战沉淀了许多深具时代烙印的历史文化符号,比如“起来”、“觉醒”、“万众一心”“血肉长城”“中流砥柱”、“不做亡国奴”等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化表述已刻进历史记忆。透过东北抗战歌谣,可见这些符号性表达或直接呈现,或隐含在字里行间,传递给抗战时代也传递给和平时代的风云儿女。
4. 传承文化基因
东北健儿在中华民族“创巨痛深”的黑暗之中挺身而出,他们“明知血肉之躯,不足以挡弹雨硝烟,然为表示民族不屈精神,任何栖牲,均所不惜。”他们把中华民族“义”和“勇”深深刻进骨髓,把家国情怀华为行动,“烈士舍身筑起血肉长城,英雄洒血奋战荒野山关……扬国魂于中外,留希望于人间。”抗战歌谣激活了中国人民原始的生命密码,保护了中华文脉,传承了文化基因。
综上,东北抗战歌谣是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文艺承载 , 无论题材、内容、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时代特色。它们跨越了时空,余音犹在,浓缩了历史的光影,传承着民族的文化。
张洁(1970.1),女 汉族 辽宁昌图人 教育学硕士,研究员,从事抗战史研究、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