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难点及突破路径分析

作者

张娜

辽宁方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环节多等特点,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项目策划、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是协调技术资源、规范施工行为、解决技术难题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新型建筑材料、智能施工设备、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部分建筑工程在技术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施工效率低下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入分析施工技术管理的难点并探索有效突破路径,对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难点

(一)技术标准执行不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需遵循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但实际施工中存在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为追求进度或降低成本,简化施工流程,忽视技术标准要求,例如混凝土浇筑时未按规范控制坍落度、钢筋绑扎间距不符合设计标准等,导致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存在差异,部分企业未结合项目实际对技术标准进行细化调整,照搬通用规范,导致技术方案与现场需求脱节。此外,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缺乏配套标准,施工人员对新型技术的操作规范不熟悉,也加剧了标准执行的混乱性。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但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施工进度、质量检测、材料管理等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难以实现实时共享与协同分析,导致技术决策滞后;二是智能设备应用不足,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人工巡检、纸质记录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因人为误差导致数据失真;三是信息化人才缺乏,施工人员对 BIM 建模、数据平台操作等技能掌握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技术管理中的作用。

(三)施工人员技术素养不足

施工人员是技术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当前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术培训不足的问题,对新型施工工艺(如装配式建筑吊装、钢结构焊接)的操作不熟练,易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同时,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有待提升,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学习,难以制定科学的技术方案,在处理复杂技术问题时决策能力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四)复杂环境的技术适应性差

建筑工程施工受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周边设施等因素影响较大,对技术方案的适应性要求较高。例如,在软土地基区域施工时,若未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如水泥土搅拌桩、预应力管桩),易导致建筑物沉降;在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下,混凝土养护、防水材料施工等技术环节若未针对性调整,会影响施工质量。此外,城市中心区的工程项目常面临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等问题,施工过程中若技术方案考虑不周,可能引发管线破坏、周边建筑开裂等风险,增加技术管理难度。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衔接不畅

近年来,绿色施工技术(如节能门窗、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建造技术(如建筑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率较低。一方面,新技术的研发与施工需求脱节,部分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经过充分的现场试验验证,施工企业因担心成本增加或技术风险而不愿尝试;另一方面,技术转化机制不完善,缺乏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施工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面临选型困难、操作培训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技术难以有效落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突破路径

(一)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

1. 建立分层级的技术管理责任制度,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的职责,将技术标准执行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到人;

2. 结合项目实际制定细化的技术方案,在遵循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气候等特点优化施工工艺,例如在高海拔地区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以适应低温环境;

3. 加强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施工人员熟悉标准要求,同时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标准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及时整改。

(二)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智能管理

1. 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数据,利用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提升协同效率;

2. 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施工现场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实时采集混凝土强度、钢筋应力、环境温湿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潜在技术风险;

3.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 BIM 操作、数据平台应用等培训,同时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组建复合型管理团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技术素养

1. 完善施工人员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分级培训,例如对装配式建筑工人重点培训构件吊装、节点连接等技能,对钢筋工强化焊接质量控制要点;

2. 建立技术管理人员考核机制,要求其定期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鼓励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提升专业能力;

3. 推动校企合作,与高校、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创新技术应用,增强环境适应性

1. 针对复杂环境优化技术方案,例如在软土地基施工中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加固地基,在城市密集区使用静态爆破技术减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2. 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节能材料、节水设备,减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无人机进行场地勘察、智能机器人进行高危作业,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性;

3. 建立技术储备库,收集整理不同环境下的施工案例和技术方案,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提高技术方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促进技术创新转化,推动成果落地

1.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施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攻关,针对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例如研发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新型吊装设备;

2.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给予奖励,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创新技术的推广;

3. 培育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施工企业提供新技术选型、操作指导、效果评估等服务,促进创新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应用率。

四、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面临着技术标准执行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养不足等多重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人才支撑,提升施工技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将向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清勤, 朱立俊, 赵基达.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施工技术 , 2020, 49(1):1-6.

[2] 吴学松 , 张伟 .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J]. 建筑经济 , 2019, 40(5):65-68.

[3] 李向民, 王要武, 薛小龙. 基于BIM 的建筑施工技术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 2018, 51(3):103-112.

[4] 刘洪波, 周绪红, 肖建庄. 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管理[J].建筑科学 , 2021, 37(2):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