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吕志亮
22012219880327201X
关键字: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水资源循环;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
一、引言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而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运行的关键系统,其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在建筑总消耗中占比显著。在当前“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降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能耗与水耗,成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浪费和水资源消耗,还能降低建筑运行成本,提升建筑的生态效益。因此,深入研究节能技术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的重要性
(一)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我国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环节,其节能改造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通过应用节能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符合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二)降低建筑运行成本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涉及水泵、热水器等设备的能耗,以及日常用水费用。采用节能技术后,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降低建筑的长期运行成本。例如,使用节能型水泵可降低电耗,雨水回收系统可减少自来水用量,这些都能为建筑使用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三)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三、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1.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雨水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可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如屋面雨水斗、地面渗透井等),将雨水收集后进行处理(包括过滤、沉淀、消毒等环节),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扫、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例如,在住宅小区中,通过雨水回收系统收集的雨水,可满足小区内绿化灌溉和景观水体补充的需求,大幅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
2. 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建筑内的生活污水(如洗脸水、洗澡水、洗衣水等)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回用系统通过对生活污水进行专业化处理,使其满足冲厕、绿化、洗车等用水要求。在大型公共建筑(如办公楼、酒店等)中,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据统计,采用该技术后,建筑的自来水消耗量可降低 30%-50% 。
(二)节能型设备的选用
1. 节能型水泵
水泵是给排水系统中的主要耗能设备,其能耗占建筑给排水系统总能耗的较大比例。传统水泵存在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而节能型水泵(如变频调速水泵)通过根据用水量的变化自动调节转速,使水泵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可大幅降低能耗。相关数据显示,变频调速水泵相比传统水泵,节能率可达20%-40% 。
2. 节水型卫生器具
卫生器具是建筑用水的终端设备,其节水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用水效率。节水型坐便器、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淋浴器等器具,通过优化设计(如采用延时自闭、限流等技术),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用水量。例如,节水型坐便器的用水量可控制在6 升以下,相比传统坐便器可节水 30% 以上。
3. 高效换热器
在建筑热水供应系统中,换热器的能效直接影响能源消耗。高效换热器(如板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能够快速实现热量交换,减少能源损失。与传统的壳管式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可提高 20%-30%, 。
(三)管网优化设计
1. 合理布置管网路径
在给排水管网设计中,应尽量缩短管网长度,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分支,降低管网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同时,根据建筑的用水特点,合理划分供水区域,采用分压供水方式,避免因压力过高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和管道损坏。例如,在高层建筑中,采用竖向分区供水,低区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高区采用加压设备供水,可减少能源消耗。
2. 管道材料的选择
选择阻力系数小、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的管道材料(如PPR 管、PE 管等),可降低管网的水头损失,减少水泵的能耗。同时,优质的管道材料可减少管道漏水现象,降低水资源浪费。据调查,采用新型管道材料的管网,漏水率可降低至 10% 以下,远低于传统铸铁管的漏水率。
(四)可再生能源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1. 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热水供应中应用广泛。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将水加热后储存于水箱中,满足建筑的热水需求。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可提供建筑 60%-80% 的热水用量,大幅减少对燃气、电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其中集中式系统适用于住宅小区、酒店等集中用水场所。
2. 地源热泵热水系统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等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机组实现热量的转移,用于加热生活热水。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具有能效比高、运行稳定等优点,其能效比通常在 4 以上,即消耗 1kWh 的电能可获得 4kWh 以上的热量,相比电热水器节能 75% 以上。该技术适用于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在别墅、办公楼等建筑中应用效果较好。
四、节能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住宅小区的给排水节能改造工程为例,该小区总建筑面积为 15 万平方米,共有住户 1200 户。改造前,小区给排水系统存在水泵能耗高、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改造过程中,采用了以下节能技术:
1. 安装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屋面和地面雨水,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灌溉和景观补水,年回收雨水量约2 万吨,节约自来水2 万吨。
2. 更换所有传统水泵为变频调速水泵,根据小区用水量自动调节转速,年节约电能约5 万 kWh 。
3. 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住户提供热水,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500 平方米,年节约燃气约8 万立方米。
4. 更换小区内所有卫生器具为节水型产品,人均日用水量从改造前的 180升降至140 升,年节约用水约2 万吨。
通过以上节能技术的应用,该小区年节约水资源 4 万吨,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00 吨,年减少运行成本约15 万元,节能效果显著。
五、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推广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多鼓励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应用的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降低企业和个人应用节能技术的成本。同时,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节能技术的应用要求和验收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加强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运维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理念,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技术交流会、培训班等活动,推广成功案例和经验,提升行业整体的节能意识。
(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更加高效、经济、适用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例如,研发更高效的雨水处理技术、低能耗的水泵设备等,推动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六、结论
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是实现建筑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型设备选用、管网优化设计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能耗和水耗,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树刚, 赵加宁.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概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6.
[2] 张吉光 . 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技术探讨 [J]. 给水排水 , 2018, 54(05): 85-88.
[3] 刘传聚 .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4] 姜文源, 黄晓家.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7.
[5] 董文艺, 周健.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0.
[6] 王增长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8.
[7] 李静 , 张磊 . 节能型水泵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分析 [J]. 节能 , 2019,38(07): 45-47.
[8] 赵锂, 刘洪海. 建筑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