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王越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路基与路面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众所周知,我国在道路工程方面,一直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目前,我国路基与路面的质量虽有提高,但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公路路基路面建设仍存在着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购置和使用不到位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公路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关键词:交通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引言

交通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路基路面作为交通工程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荷载的日益加重,对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探讨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行车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交通工程建设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

软土路基是交通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问题,当遇到地基的软弱土层较浅薄且含有较高水分时,需在其上方覆盖一层厚度在0.5~1米之间的砂砾垫层,以此作为加固软弱土层的有效措施,并有助于降低填土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当软土层厚度在3~5米之间时,需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砂垫层厚度,或在路基底部与地面之间设置多层土工合成材料,借助这些材料的拉伸强度特性,减少地基发生滑动或坍塌的可能性。

2交通工程建设中路面施工技术

路面面层作为交通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性能、行车安全及长期稳定性。在选择路面面层材料时可选用沥青混凝土,其性能受沥青标号、骨料级配及油石比等多重因素影响。对于重载交通道路,推荐使用高标号沥青,并搭配粗粒式骨料级配,油石比则控制在5.0%~5.5%之间,以确保路面的高强度和耐久性。其中,骨料需经过破碎、筛分、清洗等工序,确保其粒径分布均匀且含泥量低于3%。沥青则需进行加热处理,温度控制在150~170摄氏度之间,保证其与骨料的良好黏结。沥青摊铺时可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机需预热至100摄氏度以上,摊铺温度不低于140摄氏度。摊铺速度应匀速稳定且控制在2~3米/分钟,确保摊铺层均匀、连续。同时,需根据道路宽度调整摊铺宽度,避免接缝过多。压实环节可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3个阶段,初压采用静压方式,压路机重量不小于8吨,速度应控制在1.5~2.0公里/小时,复压可采用振动压实,压路机重量不小于12吨,振动频率需控制在25~30赫兹,速度应为2.0~2.5公里/小时。终压则可采用轮胎压路机,重量不小于20吨,速度为2.5~3.0公里/小时,压实过程中需确保压路机重叠1/3~1/2轮宽,避免漏压。

在路面面层的施工过程中平整度和厚度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控制指标,为控制路面平整度,摊铺机的熨平板需预热至100摄氏度以上,并根据道路纵、横坡精确调整摊铺机的角度和高度,确保摊铺层与道路设计线形一致。在摊铺完成后,需立即用3米直尺沿道路纵向和横向进行检测,确保最大间隙值不超过5毫米。为确保每层摊铺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需使用厚度控制器或测厚仪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每层摊铺的厚度误差不超过±5毫米。对于局部厚度不足的区域需及时补料并重新压实,确保整体厚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3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填筑技术

在进行路基填筑作业之前,首要任务是彻底清理施工场地,并需对路基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预先实施有效疏导与排放措施。路基填筑分为竖向填筑与水平填筑两大模式,竖向填筑是从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步推进的填筑方式,在此过程中常采用夯实机械对填料进行压实作业,所选填料通常为沉降量较小且粒径分布均匀的砾石材料,确保填筑料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竖向填筑与水平填筑在实际操作中常采取上下层混合填筑方式,即上层采用水平填筑,下层采用竖向填筑。必要时还需结合地基加固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增强路基稳定性。水平填筑的优点在于能简化压实流程,为预防填缝材料因水分侵蚀而受损,并确保其强度分布均匀,需将渗透性较低的土壤层铺设于底部,并在其上构建促进排水的双向倾斜面。对于在同一填筑层内混合使用不同土壤类型的情况,应当采用斜坡连接策略进行过渡,防止因土壤属性差异而引发填筑结构不均匀下沉。

4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压实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的路基填料应遵循水平分层、分段堆砌及分层压实的基本原则。在整个路基宽度范围内且处于同一高程的施工面上,禁止混合使用不同填料,应采用同种材料并确保每层压实厚度在50厘米以上,路床顶层的压实厚度则需在10厘米以上。针对桥梁、涵洞等构筑物的基坑回填工程,应采取分层回填与逐层夯实的方法,且每层回填材料的厚度需维持在10~20厘米范围内。在二级及以上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若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作业,在保证压实效果的情况下,需控制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15厘米。路基上层部分应选用对冻融作用不敏感或耐潮湿的填料,而下层则可使用强度稍低的材料。对于靠近水域或存在地下水的路段,应优先选用透水性好的填料。路堤的填筑应从最低处开始逐层向上进行,并确保每层都得到充分压实。在压实作业中应遵循先静压后振动、先边缘后中心、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操作顺序。

5交通工程建设中排水施工技术

交通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的排水包含地下排水、路面排水及地面排水技术。其中,地下排水主要依据渗透作用原理,借助渗渠、暗沟及渗水井等构造来完成。针对水流较大的状况,则可以采用由渗水管道构建的渗流渠道系统来实现有效的排水功能。路面排水的核心目的在于及时清除路表积水,阻止水分下渗至路面结构下层,从而预防路基边坡因水分侵蚀而受损。路面排水通常采取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分散排水法,其适用于地形平缓或道路纵坡度小于0.3%的地段,分散式排水的具体做法是增强路肩的硬化程度并加固路基边坡;二是集中式排水法,该方法是在硬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拦水带与硬路肩路面结构共同围合成三角形集水槽,沿集水槽水流方向每隔30米设置一个排水口,排水口与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连,将雨水引导至坡脚的排水沟中。在降雨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则普遍采取在道路中央设置分隔带的方式进行排水。而地面排水则主要依赖于截流槽、排水沟、边沟和跌水等设施与水道衔接进行排水。在交通工程的排水施工中,需特别注意地下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与有效维护,确保渗沟、盲沟等设施的畅通无阻。同时,路面排水设施的设置需根据地形条件进行科学规划,既要保证排水效率,又要避免对路面结构造成损害。此外,地面排水设施的施工应确保其稳固性和耐久性,以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和环境变化。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路基和路面共同组成交通工程的基础,它的施工工艺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公路路基路面的承载力与稳定度越来越高。因此,对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施工效率是保证道路工程稳定与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梦新,王鹏.路桥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高新科技,2024,(07):51-52+85.

[2]鞠冬冬.公路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J].时代汽车,2021,(15):187-188.

[3]刘阳,贺龙喜.路桥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