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
邱爽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党建工作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多元思想文化冲击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高校在二者融合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和引领力 。
一、融合现状剖析
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融合程度不深的状况,其根源在于思想认知与实践模式的双重滞后。部分高校尚未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党建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组织依托,而意识形态工作则是党建思想引领功能的具体延伸。在实际工作中,二者被人为分割成独立板块:党建工作陷入 “重程序轻思想” 的误区,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党员发展流程、组织生活记录等事务性操作中,忽视了思想引领这一核心使命;意识形态工作则停留在 “单向灌输” 层面,通过定期讲座、理论宣讲等传统方式开展,未能与党建活动形成有效呼应。这种割裂不仅导致资源浪费,更使得师生难以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真切感受党建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价值。
从活动开展层面观察,党建活动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分离现象尤为明显。传统党建活动往往围绕会议学习、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展开,内容侧重于党内法规解读与组织纪律强调;而意识形态教育则多以思政课程、主题报告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两种活动在时间安排、参与主体、内容设计上缺乏有机衔接,形成 “各唱各调” 的局面。党建活动中的党史学习未能与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价值观塑造形成联动,导致学生对党的历史成就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这种分离削弱了教育的连贯性与感染力,使得意识形态工作难以真正触及师生的思想深处。
当前,高校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不完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融合困境。具体来说,高校对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项评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党建考核主要集中在组织建设的规范性上,而意识形态考核则侧重于理论宣传的覆盖面。这种评价机制却忽视了对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效果的综合考量。由于缺乏对融合效果的评价,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更倾向于完成那些硬性指标,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融合路径。
二、融合路径探索
强化顶层设计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作体系。高校需突破传统 “条块分割” 的管理思维,将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这要求学校领导班子从政治高度统筹规划,明确二者 “目标同向、工作同频” 的定位:党建工作以思想建设为引领,通过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意识形态工作以党建为依托,借助党组织的动员力与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传播。在此基础上,制定涵盖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融合方案,将意识形态工作指标细化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 “目标共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
制度建设是保障融合落地的重要支撑。高校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党建部门、宣传部门、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成立由校党委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融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在考核评价方面,构建 “双融双促” 的指标体系:既考核党建工作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支撑作用,如党员在思想引领中的示范效应;也评估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建质量的提升效果,如理论学习对党员政治素养的强化作用。设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召开融合工作推进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制度设计与工作实际紧密贴合。
除了制度保障,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强化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将党建与意识形态融合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史展览、文化长廊等载体,展现党的理论创新与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设 “红色主题月”“思政文化节” 等品牌项目,引导师生在文化浸润中深化对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的认同。通过文化渗透,使融合理念从制度要求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育人环境。
三、融合关键把握
创新工作载体是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构建更具时代性与吸引力的传播体系。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可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矩阵,打造 “指尖上的党建课堂”:开发系列微党课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化表达;设计互动式线上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知识闯关等形式提升参与感;举办意识形态知识竞赛,利用排行榜、积分奖励等机制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拓展了教育覆盖面,更契合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使意识形态教育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探索”。
校园文化活动是创新载体的重要阵地。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品牌活动。举办红色文化节,通过话剧展演、诗歌朗诵等形式重现党的奋斗历程,让师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红色精神;开展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师生结合专业领域阐述对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解,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服务群众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认识。这些活动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日常场景,使思想引领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转化为师生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课堂教学作为育人主渠道,其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高校需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理论融入专业教学。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科技报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可感。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将党建与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四、融合实践深化
完善协同机制与加强队伍建设是深化融合实践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融合工作的长效动力机制。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与信息的高效整合。高校应建立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工作动态、分析舆情信息、研讨教育策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理论学习资料、活动策划方案、师资培训资源等,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通过协同合作,使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优势相互赋能,形成 “1+1>2” 的育人合力。
教师队伍是推动融合实践的关键力量。高校需将提升教师的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纳入师资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育人意识。一方面,开展 “课程思政” 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掌握将党建理论融入教学的方法;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研修,通过实地考察革命旧址、访谈先进党员,深化对党的理论的情感认同。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设立 “党员示范岗”,鼓励其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中带头践行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以言传身教影响带动身边师生。
学生参与机制的完善是深化融合实践的重要支撑。高校应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与成长。组建学生党建社团,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红色文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设立学生意识形态调研项目,支持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开展 “学生党员先锋行” 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园管理、社区服务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这些机制,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实践主体,在主动参与中深化对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当师生共同成为融合实践的参与者、推动者,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当前通过对融合现状的剖析、路径的探索以及关键要点的把握,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方向与理论支撑。未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需持续创新工作理念与方法,紧跟新技术、新趋势,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提升融合质量,不断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推动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高建勋,董雨。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路径研究 [J]. 高校党建研究,2023,18 (3):45-49.
[2] 王炳林,刘芳。高校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探索 [J]. 思想教育研究,2022,34 (5):88-92.
[3] 张梅。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创新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 (33):23-26.
[4] 陈万柏,胡沫。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