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与生长:小学数学跨学科探究的路径与魅力
叶萍
太仓市弇山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价值,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和数学学科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意识与实践能力。但目前,仍有教师沿用传统灌输法展开教学,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师须从跨学科角度着手,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方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自主应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进而稳步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水平。
一、巧用语文学科,优化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环节直接关乎整体教学效果,优化课前导入方式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此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相关的语文知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通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数学知识,体会其中的魅力。例如,在“观察物体(三)”教学中,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三视图的概念,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为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先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物体形状也是不相同的?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事物要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才能了解全面的道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画杨桃》这篇文章融入于知识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文章内容,再提出相应问题:“为什么‘我’画出来的杨桃是个五角星,其他人画出的杨桃是个椭圆形呢?”并让学生站在不同的方位观察讲台上的杨桃,使其对数学概念形成深刻认识,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物体形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最后顺势引出三视图这一数学知识点,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Π[1]0
二、组织体育游戏,创新教学形式
体育可强健体魄,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进行高效学习。对此,教师可在跨学科教学活动中将体育学科与数学学科相互结合,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能增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圆”教学为例,本节课可在学校操场进行,组织一场班内小型投篮比赛。上课伊始,引导学生以篮球筐为中心点围成一个长方形,再排队进行投篮。在此过程中,几名学生轻轻松松将球投入篮筐,其余的学生则消耗很大的力气也没有将球投入篮筐。这时,学生们纷纷抱怨游戏设计的不公平,有的人离篮球筐很近,和自己与篮球筐的距离不同。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确保大家公平投篮呢?”学生答道:“我们可以篮球筐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形,这样每个人离篮球筐的距离都是相同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圆形的概念及特征,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利于促进其综合发展[2]。
三、结合科学知识,形成严谨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能够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的魅力。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挖数学知识内涵,从而形成较为严谨的思维,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可以“植物生长观察记”为主题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先为每个学生发放一株植物,引导学生将植物栽培在土壤中或放置于装满水的水瓶中,每周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成长变化,再将这些数据信息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进行呈现,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植物的成长、变化数据,在绘制折线统计图过程中,能够实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体会生活实际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结论: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敢于打破常规教学局限,紧扣数学课程内容,引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能够自主展开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在多学科融合中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具体可通过巧用语文学科,优化课前导入、组织体育游戏,创新教学形式、结合科学知识,形成严谨思维等有效策略,开展高质量跨学科教学活动,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红红. 以跨学科教学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新形态” [J]. 读写算, 2025, (19): 100-102.
[2] 刘建娟 . 跨学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 (05):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