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计晓婷
苏州高新区文星幼儿园
引言: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是儿童成长关键节点,直接关系学生未来学习态度形成与发展潜能释放,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变革机遇。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解决幼小衔接中传统难题,建立更加科学、高效、个性化衔接机制,成为当前教育探究热点话题。希望能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幼小衔接面临挑战,探索有效实施路径与保障策略为促进幼儿平稳过渡至小学阶段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人工智能技术下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教育理念方面存在明显认知偏差,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认识不足,片面强调技术工具功能忽视其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支持作用,一些幼儿园过分追求智能化表象,盲目引入高科技设备,却缺乏科学规划与课程整合形成技术至上错误导向。另有单位将人工智能简单等同于提前灌输小学知识工具,违背循序渐进教育规律,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技术焦虑与过度依赖两极分化现象,影响家校协同效果。资源配置呈现显著不均衡状态,城乡差距、区域差异导致智能化教育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幼儿园配备先进智能设备、学习平台,而欠发达地区则因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投入有限等因素难以开展智能化衔接活动。部分园所虽引入智能设备,但使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潜能,技术资源获取难度增加教育公平问题加剧数字鸿沟。
幼儿教师普遍缺乏人工智能应用能力,面对智能化教学工具感到不适应,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年长教师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则虽熟悉操作但缺乏深度教学融合能力。跨学段协作机制不畅通,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渠道难以形成衔接合力,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完善,专业发展支持不足智能化课程内容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规划难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评估机制过于简单无法全面捕捉幼儿发展多元表现,智能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融入日常教学活动。部分园所过分注重认知能力培养,忽视社会情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等关键能力培育,技术伦理意识淡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不健全,潜藏安全风险,幼儿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引发注意力分散、视力问题等健康隐患引起家长担忧。
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幼小衔接实施策略
教师需要开发适应性学习内容,建立幼小阶段知识能力衔接图谱,利用智能分析技术,精准识别关键能力生长点,设计螺旋上升学习路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小学场景体验活动,帮助幼儿提前适应环境变化,引入智能故事机器人,以叙事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学习方式转变,开发情景模拟游戏培养规则意识、专注能力、任务完成习惯等学习准备度。建设智慧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机器人助教、体感游戏设备等工具创造生动直观学习体验,设计混合现实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小学基础知识技能。打造数字化主题角落鼓励自主探索学习,引入智能记录分析系统,捕捉幼儿日常活动轨迹形成发展档案,推广智能玩教具应用,提升操作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构建开放型资源平台汇聚优质衔接材料,支持家园协同。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多维评估体系,全面观测幼儿认知、情感、社交以及身体发展状况,利用智能测评工具动态跟踪能力变化趋势,精准识别个体差异。开发智能推荐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建立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学习适应困难幼儿,提供针对性干预结合大数据分析,绘制班级整体发展图谱为教学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智能化评估过程注重游戏化设计降低幼儿测试压力,开发智能家校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即时共享、问题及时沟通。利用虚拟社区功能组织线上家长研讨活动,交流衔接经验提供智能化家庭指导资源,帮助家长科学引导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定期推送专家解读内容更新教育理念。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分析亲子互动数据,提出改进建议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整合周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设计智能化微课堂引导家长参与观摩体验幼小衔接活动,增进理解认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下幼小衔接保障策略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立区域均衡发展计划缩小城乡差距,设立专项探究课题鼓励理论实践创新,出台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规范信息采集使用流程,建立监督评估机制防止过度商业化倾向。制定技术伦理指南确保应用方向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与权益保障原则,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建立种子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幼儿园小学教师跨学段交流,增进互相了解,设立专业学习社区促进经验分享与实践反思引入技术专家参与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创新应用案例。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建立教研指导制度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制定儿童友好型技术标准确保设备内容适宜性,建立隐私保护机制严格控制数据收集范围,实施使用时长管理防止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网络素养。建立家长知情同意制度,尊重选择权,定期评估技术影响及时调整应用策略,构建多方监督机制避免商业利益主导教育方向遵循儿童优先原则,技术应用始终服务发展需求而非相反。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内容广泛流通,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开发本土化衔接资源,鼓励企业参与提供技术产品支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应用场景创新。设立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单位,构建评价反馈渠道持续优化资源质量,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一个资源共建共享格局。
结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理念偏差、资源不均、师资欠缺等问题提出构建智能化课程体系、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优化个性化评估机制等实施策略并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伦理规范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未来发展应坚持技术赋能而非主导原则,始终将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科学理性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幼小衔接工作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娄淑钰 . 乡村幼儿园与小学协同推进科学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 [J].生活教育 ,2025,(18):57-59.
[2] 付宇琦 .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如何让家长唱主角 [J]. 山东教育 ,2025,(18):28-29.
[3] 褚娟娟 , 张伟利 , 高蕾 .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编程教育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J]. 福建教育 ,2024,(4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