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新闻的叙事探索

作者

黎林红

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论文基于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获奖作品,探讨了多模态叙事、互动性叙事及碎片化与整体化叙事结合的特点。通过分析时间线重组、非线性叙事、场景化表达和数据可视化等创新手法,展示了这些作品如何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丰富故事层次。获奖作品不仅严格遵循叙事伦理,还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融合新闻;中国新闻奖;叙事创新

引言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媒体融合在我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融合发展提出了系统化的布局要求。过去十年,媒体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从简单相加到深度整合的转型,新闻传播形式与内容发生根本性变革。面对受众对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互动性和即时性增强的趋势,融合新闻报道逐渐成为主流模式。本论文聚焦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中获得融合报道一等奖及二等奖的作品,分析其叙事特征、手法、伦理与价值导向,旨在为未来新闻叙事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一、融合报道的叙事特征

融合新闻叙事的重要任务则是阐明“多种媒介要素之间的整合叙事”。因此,笔者将从多模态叙事、互动性叙事、碎片化叙事与整体化叙事等方面探讨融合报道的叙事特征。

(一)多模态叙事:文本、音视频、数据可视化等多媒介形式的综合运用

多模态叙事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符号系统或媒介形式来传达信息和构建故事。如表1所示,作品均采用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综合运用,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和数据可视化等,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融合、视频与实拍的互补、数据可视化与图表的应用、分屏与对比的创新以及动画与拟人化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也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能力。

(二)互动性叙事:用户参与感与互动性的增强

获奖作品通过创新设计,将用户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故事的主动参与者,增强了用户体验和信息传递的效果。作品展示了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即通过技术赋能、情感共鸣和多维互动,丰富了叙事表达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参与体验。如《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让用户通过打桩锤组装游戏和真实锤击声体验科研过程,降低了理解复杂科学知识的门槛,并激发了用户的探索欲望。《送你一张机票!》则利用创意互动海报,结合诗意文案和象征性符号,邀请用户参与到两岸文化交流中。社交分享功能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促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共鸣。而《我家住在长三角》通过卡通形象灰喜鹊引导的互动游戏,让用户轻松了解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作品将抽象数据具象化,使用户在娱乐中学习到交通、政务、医疗和文旅等方面的进步,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认知。

(三)碎片化叙事与整体化叙事结合:分散信息与完整逻辑的平衡。

获奖作品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分散的信息片段整合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它们不仅保持了事件或主题的整体连贯性,还通过多维度视角和细致描绘,显著增强了故事的丰富度和层次感,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如《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采用分屏形式对比不同时期的画面,生动展示了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分屏技术提供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设置不同年代的情景,引发了观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和认同。而《风雨落坡岭》通过“遇险”、“失联”、“同舟”三个篇章,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故事框架。每个篇章围绕核心事件展开,逐步揭示事件的发展过程。线性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连贯,情感逐步积累,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

二、融合新闻叙事手法

(一)时间线重组与非线性叙事

获奖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顺序,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场景转换、回忆与现实交织等方式,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和戏剧性。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形式,还为用户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空间。例如,《顶级实验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通过场景转换和主持人解说,巧妙地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实验过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非线性叙事。用户不仅可以跟随主持人的脚步,深入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和研究进展,还能通过不同时段的交叉展示,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此外,《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则通过用户选择不同的互动路径,实现了一种非线性的探索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了解特定环节,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还赋予他们自主探索的权利,使每个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二)场景化表达与情感共鸣的构建

获奖作品通过具体的场景再现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风雨落坡岭》通过真实的场景再现和人物自我表达,将观众带入事件的核心。第一视角和现场感的呈现,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亲历了紧张刺激的救援过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让观众对事件中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甲骨文申请上两会》则通过拟人化的动画角色对话,生动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如古代祭祀仪式、商朝集市等,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变迁。用户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还能从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场景化表达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融,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三)数据叙事与可视化表达

获奖作品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成功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既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也提高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如《顶级实验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通过AR虚拟技术展示探测器形态,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实现了数据叙事与可视化表达的完美结合。节目中,主持人带领观众走进未来探测器的虚拟世界,详细解读了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数据。这种视觉化的方式不仅使复杂的科学概念易于理解,还激发了观众对前沿科研的兴趣。此外,《“破四唯”“立新标”有多难?”》这部视频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调研数据,详细解读了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难点和挑战,实现了数据叙事与可视化表达的结合。视频中,制作者利用图表、图示等多种可视化工具,清晰展示了不同科学家的经历和改革的具体措施。这种方式不仅使用户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也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融合新闻叙事伦理与价值导向

新闻伦理是新闻行业、新闻媒体和职业传播者新闻传播活动中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因此,叙事伦理是指在叙述故事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标准,确保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尊重性,强调信息的真实可靠,避免误导观众,并保护个人隐私和社会责任感。而价值导向则是媒体作品中隐含或明确表达的价值观和立场,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塑造了受众的认知和态度,通过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获奖作品《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结合海量实拍素材与历史影像,采用分屏形式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展示了改革开放成就及国际合作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共识形成。《一束照进生命的光》则讲述了维吾尔族女医生玛依努尔·尼牙孜的成长故事。该短片在复杂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展现了新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发展机会和平等权利。玛依努尔团队致力于宫颈癌防治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着力践行,以及对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对各族妇女生命权、健康权的切实保障。这两部作品不仅严格遵守叙事伦理,还通过传递正面的社会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结语: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通过创新的时间线重组、非线性叙事和数据可视化,展示了融合报道的魅力。这些作品突破传统叙事局限,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升了故事的丰富度与层次感。它们保持了新闻的核心价值,构建了社会共识与文化价值,成为行业标杆。这些作品展现了精湛的叙事技巧,强调信息多样性和逻辑完整性,传递了正面的社会价值观,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空间。然而,研究主要基于获奖作品,可能未能全面反映行业现状。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新闻报道持续创新以适应变化的技术环境仍是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涛,蔡雨耘.形态·语法·意象:融合新闻的“再媒介化”叙事语言[J].新闻与写作,2021,(4).

[2]严功军,吕宜梁.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伦理问题的现实表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