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共享视域下节事活动的发展与传承

作者

唐慧颖

西南民族大学

引言

“四月八”是湘西苗族很重要的民间节事活动,是依托于湘西苗族他们特定苗族民俗文化而得以产生的文化产物。与此同时,“四月八”是对反抗暴政的英雄事迹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口头追忆而演变过来的一种身体述事,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庄严的代表性。“四月八”在苗语中叫“旦太旦腊”,有白天跳花,晚上跳月之意,并且苗族歌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与根植在苗族群众的身体中。四月八”节事活动的举行,不仅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得到充实与丰富,还通过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满足了当地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成为文化表演和生活互动最真切的体现方式。

一、湘西苗族“四月八”节事活动介绍

苗族的四月八,由纪念苗族英雄亚鲁演变而来,以祭祀祖先、天和地、英雄和神灵开始。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的更替变迁,歌舞表演和民间交流也逐渐融入到节日活动中。苗族群众会在“四月八”这一天,缅怀祖先、举行民俗活动、纪念英雄。在这一天,白天会举行仪式,仪式中,巴岱(湘西苗族对法师的统称)他是此次活动的领导者。巴岱被苗族群众视为苗族文化的继承人,他不仅懂得一些医术和神术,通过祭祀、法术和仪式传播苗族文化,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地位和威望极高。他用笙曲娱乐,并伴以口述的唱词,渐而成歌,构成芦笙歌曲和芦笙舞蹈。在“四月八”举行期间,巴岱身着法袍和执法装备,做出各种动作。据一位当地的巴岱长者说:“在仪式中,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与一个神圣的事件相关联,并祈求得到宇宙、天地和神的庇佑,可以看出巴岱的身体作为一种媒介,通过颤抖、旋转、舞蹈、歌唱和击鼓等行为叙事,实现苗族群众他们所谓与“神”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在苗族社会中历来有着一定的“合法性”,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要设坛、焚香、烧纸、供奉酒肉,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尊重。湘西苗族“四月八”祭祀活动由苗族数十名巴岱主持,苗族群众共同参加的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村寨平安、生活幸福美满。祭坛上摆放着牛猪羊肉、腌鱼、米酒和糯米等等。祭祀场地燃起一米多高的香烛、敲击一百多面大鼓、吹响长号角、扛起大旗、鞭炮、烟花齐鸣,场面相当壮观。并且在这一天,苗族群众都要身着传统服饰,唱着他们引以为傲的耳熟能详的山歌,跳着他们盛行的苗族传统舞蹈,表演苗族民间绝技,祈求一年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

二、“四月八”节事活动中的文化共享

由于“四月八”节事仪式带有历史传统和民族信仰的烙印,是早期苗族群众确立民族身份和解读自然的方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作为苗族内部的民间仪式,参与民间祭祀仪式者的身份存在一定限制,通常只有苗寨中人才能参加。2 而笔者在四月初七参加的仪式,却更像是一场祭祀公演,都可以进行观看。仪式活动共九项议程,其中第八项议程为凤凰县各支舞蹈表演队伍带来的苗鼓、芦笙等民族文化表演,最后一项议程为现场所有人员共享祭品,共同祈福,旨在分享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在祭祀仪式过程中,巴岱和观众的共同参与,以及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形成了统一的心理意识,祭司的肢体语言和民众的虔诚动作它们表现的意义一致。歌舞是苗族群众身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以舞述事,以舞传情”的功能,舞蹈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与讲述英雄事迹,传递历史记忆。在“四月八”这一天,苗族的历史通过舞蹈的肢体得以诉说,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爱的祈求。湘西鼓舞《跳鼓赞》也是其中之一,它是将牛皮鼓放在木架上,表演者手持两根木棍,敲打鼓面,寓教于乐。跳鼓舞的动作取材于生产活动和日常活动中的一些行为,风格刚劲、豪放、硬朗,既是对祖先硕果满满事迹的歌颂,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与纪念。在“四月八”节事活动举行过程中,无论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歌舞,亦或者是祭祀仪式,其文化都得到了体现和共享。尤其是在对节事活动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湘西州运用“四月八”节事活动的典型的叙事方式,举行一年一次的展演活动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看,这无疑将苗族群众的集体认同和民俗文化展现在大家目前,使大家在观看过程的同时了解湘西苗族他们的信仰和文化形态,从歌舞中,加深他们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现在的“四月八”已经不单单只是苗族群众的节事活动了,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享的节事活动了。

三、湘西苗族“四月八”节事活动的发展与传承

湘西州境内具有丰富的人文遗迹,湘西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并且在这里聚居着众多民族,这些民族共同构成了当地的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湘西独特的地方文化。但是随着文化旅游的盛行,也给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利益的分配,也给当地民族的和谐关系造成一定破坏。“四月八”原有的庆祝形式和文化逐渐消失。

(一)湘西苗族“四月八”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

四月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媒体广为报道。但是“四月八”每年才举办一次,所以节日及其民俗文化被大众熟知的时间较短。“四月八”节事活动有其典型的叙事方式,但目前由于发展当地经济、开发旅游资源、过度追求规模和效益,使得“四月八”的叙事方式逐渐淡化。“四月八”由巴岱组织,村民自觉参与,没有大舞台,在乡村田地里自娱自乐,村民以此祭祀祖先、神灵和民族英雄,祭祀结束后载歌载舞。但现在“形式感”太强,现在的祭祀形式过于“形式化”,尽管这种“形式化”看似有生命力,但是却让苗族“四月八”祭祀活动的叙事性逐渐消失。而过分追求舞台效果,导致乡土气息的丧失,过分追求舞台效果容易掩盖或忽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得不偿失。

(二)湘西苗族“四月八”节事活动的传承对策

传承和延续“四月八”民俗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忘自我、接受未知、面向未来”的态度。在开发与发展“四月八”节事活动时,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和文化意义,注重商业包装,扩大范围,增强影响力,又要忠实于文化意义,注重传承和保护,突出其特殊性。其次,把“四月八”节事活动变成“文化名片”,虽然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但很多本地人成了“看客”,而不是“参与者”。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四月八”苗族民俗活动缺乏参与者,无疑会削弱其内生动力。因此,“四月八”旅游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兼顾游客和本地人,他们参与的实体叙事活动必须对外地人有吸引力,对本地人有凝聚力。

四、结语

节事活动是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在特定时间展现,具有本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碰撞,“四月八”节事活动如今已经变成了各民族共同欢度的节事活动,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符号都得到了文化共享,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邹序桂 , 陈保学 , 张斌 .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事活动的身体事 [J]. 怀化学院学报 ,2022,41(03):42-47.

[2] 歹凡 .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 [J]. 今古文创 ,2022,(05):68-70.

[3] 陈沛照 . 从民间仪式到文化展演——湘西“苗族四月八”的人类学解读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0(02):153-159.

[4] 向宏志 . 传统节庆的建构——凤凰县苗族“四月八”变迁研究[D]. 南京大学 ,2021.

[5] 傅叶芝 . 节日仪式传播的文化共享与信仰重塑——以湘西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为例 [J]. 传媒论坛 ,2019,2(17):165-167.

[6] 柴冰 , 江涛 , 瞿州莲 . 符号、空间与认同: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湘西地区“舍巴日”的再建构为视角[J/OL].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3):1-22

[7] 吕岩 , 岳燕 , 张会庆 . 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共享——以夏鲁寺、贡嘎曲德寺日月图像为例 [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3):156-165.

[8] 郭李俊 . 文旅融合视角下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22.

[9] 徐将慧 .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构中的展演实践——以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D]. 中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