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邢广琛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经济合作中心,161499
摘要: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局限及提升路径。部分档案人员因缺乏系统教育、领域认知不足及信息技术掌握不牢,导致档案管理水平低。为提升能力,需强化专业培训,通过理论、实训、实战教学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锻炼,开展分层递进、场景模拟训练提升操作技能;完善激励机制,将专业能力等级与职业发展关联,设定量化指标,激发学习动力,推动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引言: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档案管理面临新挑战与要求。然而,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存在局限,难以适应新形势。在此背景下,研究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发展,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局限
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对其工作开展品质有着绝对性影响,然而部分档案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档案学教育,对档案学原理、方法、原则了解不足,这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档案管理实践,进而导致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档案管理涉及历史、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但部分管理人员对这些领域的认知有限,在处理复杂档案时难以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拆解,致使管理工作无法提质增效。其次,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趋向数字化、网络化,可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掌握不牢固,难以熟练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开展档案输入、编码、检索等一系列有效活动,从而难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总体来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仍存在一些局限,这些局限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高效推进。
二、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强化专业培训,夯实知识基础
事业单位在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时,需加强专业培训以夯实知识基础,重点向档案管理人员讲授档案学基础原理、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概念,以此丰富其知识储备;相关单位应搭建档案知识资源库,提供微课、在线测试等模块化学习内容,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碎片化学习。同时,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引进线下实训,组织档案管理实践操作、模拟演练等场景化培训,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动手能力;若有条件,还可引入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效率。在完成前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后,相关单位需推动实战化训练,可引进轮岗实践,安排工作人员在不同档案业务岗位轮岗,使其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流程,同时引进数字化载体项目,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参与档案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实践活动,使其对档案管理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某市级教育局下属的档案管理中心在推进教育档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针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短板,系统实施了“理论+实训+实战”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该中心首先搭建了覆盖档案学基础理论、教育行业档案管理规范、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知识资源库,其中既包含《档案著录规则》《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指南》等20门标准化微课,也嵌入了针对新入职人员的“档案分类编码规则”在线测试模块——某工作人员在首次测试中因未准确区分“永久”与“30年”保管期限的文件分类标准而得分不足60分,通过反复观看微课中“某市教育审批文件分类实例”演示视频,两周后复测成绩提升至92分。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中心同步开展线下场景化实训,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年度教育督导档案数字化模拟项目”:参训人员需分组完成1000份纸质档案的扫描预处理、OCR文字识别、元数据标引及挂接归档全流程操作,其中一组在处理“教师职称评审材料”时,因未正确提取“评审时间”“任职学校”等关键元数据字段,导致后续检索效率降低30%,通过实训导师现场演示“教育档案核心元数据提取清单”使用方法,该组在第二轮模拟中操作失误率下降60%。
(二)注重实践锻炼,提升操作技能
事业单位在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过程中,需开展实践教学,指导涉及档案收集、管理、存储、应用等多元化场景的档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文件接收、分类、编号、装订、归档、编目等多个环节,相关单位应基于不同的实践项目引进差异化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实操技能。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可先开展简单的基础层训练,从档案的文件排序、装订起步,逐步增加复杂的实操项目;进阶层可引进数字化子项目,如OCR识别、元数据标引等,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层则需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与档案编研、展览策划等活动,以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实践环节,相关单位还需引进压力测试机制,可模拟紧急任务场景,如突击性档案移交、大规模数据迁移等,以训练档案管理人员的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能力,通过限时操作、多任务并行等方式,重点提升工作人员在复杂环境下的抗压能力。
例如,某区级档案馆在提升档案工作人员操作技能时,构建了“分层递进+场景模拟”的实践训练体系,针对档案管理全流程设置差异化实践项目以强化实操能力。在基础层训练中,档案馆以“年度行政文件整理”为载体,组织工作人员从最基础的文件排序、装订起步——新入职人员需按照“收文时间+事由+文号”三级标准,对3000份区政府办公室发文进行顺序梳理,部分人员因未准确理解“事由分类优先级”导致排序错误率达20%,通过对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实例讲解,错误率在两周内降至5%;随后增加“破损档案修复”实操内容,工作人员需使用无酸纸、浆糊等工具修复150页泛黄的1990年代会议记录,在反复练习“档案托裱对齐技巧”后,修复完整率从60%提升至95%。
此外,在压力测试机制方面,档案馆模拟“突发灾害性天气档案应急转移”场景:当预警系统发出“极端暴雨即将侵袭档案库房”信号后,工作人员需在30分钟内完成300箱“不动产登记档案”的清点、编号、搬运及临时库房上架,首次演练中因“应急小组分工不明确”“运输路线标识不清”导致任务超时15分钟,通过复盘优化《档案应急转移操作流程图》并开展3次强化演练,最终将完成时间压缩至22分钟
(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多元,且随着技术发展,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也会发生一系列转变,因此相关单位在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培训的同时,需依托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学习。相关单位应引进职业发展阶梯激励,将档案专业能力等级与职业发展中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有机关联,明确档案岗位晋升的基本原则。其中,事业单位可在内部设立诸多专项晋升通道,包括档案管理专家、数字化能手等特殊岗位,为技术型、研究型人才提供独立的发展路径。随后,需紧密配合设定年度档案管理准确率、数字化完成率等可量化指标,对达标者给予基础奖励,针对档案编研成果、系统优化提案等创新性工作,增加额外的加分项和专项激励。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通过研究发现,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局限明显,但通过强化专业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完善激励机制等路径,可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能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宋荣军.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J]. 兰台内外, 2025, (08): 71-73.
[2]杨洪俏. 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优化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5, (08): 44-46.
[3]卢苇. 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措施 [J]. 兰台内外, 2025, (07):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