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协同管理机制与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张子琛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住建局 安徽马鞍山 243131

1 引言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以其施工期缩短、现场扰动降低、作业条件改善等优势迅速扩展 [1]。传统的周计划 + 临场协调在低并发、低耦合的现浇情景中尚能奏效,但在装配式语境下往往导致堆场积压、吊装空等、返工与争议频发,其根因在于信息断裂与责任边界不清、计划规则未被结构化、问题闭环缺乏证据链三方面的共振[2]。BIM 技术为上述难题提供了“结构化”的解法,本文据此提出一套面向装配式施工的协同管理机制 [3]。

2 概念与理论基础

BIM 可以被理解为“可计算的信息容器”,其价值来自对对象、属性与关系的统一表达,而非单纯的三维形象。围绕 BIM 运行的 CDE 承担“协同操作系统”的角色:它为多主体提供受控的入口、版本化的资源与可审计的流程,使任何模型与文档的修改、任何计划与成本的更新、任何问题与审批的闭环都有据可查。信息管理遵循ISO 19650 的“需求—交付—验收”链路,强调在合同与计划前置信息需求(EIR)与信息交付规范(IDS),明确何时、以何精度、由谁提供何种字段,以此避免“模型好看但不可用”的常见窘境。问题的发现、定位与闭环借助 BCF进行语义锚定,使每一个RFI 都能落到具体构件、具体坐标与具体责任,减少信息在渠道切换中的“蒸发”。方法论上,BIM 与精益建造相互补充:前者让约束与节拍可见、可计算,后者让承诺与兑现变成团队的日常纪律;两者合一,构成本研究所依赖的协同底层逻辑[4]。

3 协同管理机制:以OPDT 为主线的整体设计

在组织维度,装配式项目的协同首先要通过 RACI 矩阵明确各主体在计划、模型冻结、排产、运输、到场、吊装、验收、变更与安全等关键环节的责任(Responsible)、批准(Accountable)、咨询(Consulted)与告知(Informed),并将这一矩阵投射到CDE 的权限体系中,确保“能改什么、何时改、改完谁知道”都有清晰边界。围绕 RFI 与 BCF 设置SLA 与升级路径,配合“周主计划—六周展望—日调度—日立会”的节奏,使协同纪律成为制度而非个人意志;一旦触发延期、缺件或天气停工等异常,系统自动发起升级并生成问题编号与证据链,组织无需在消息软件与私下沟通中反复拉扯。

在流程维度,协同机制以“冻结点—锁定点—执行点—回写点”的链式逻辑运行:设计冻结定义了几何与参数的稳定边界;排产锁定确定工厂的节拍与批次;运输锁定明确车次与到场时窗;现场执行将作业包落地到塔吊覆盖区与堆场位;回写点把实际到达、验收、等待与安装状态反馈到模型对象。任何变更都要经过影响分析与再计划,其影响范围通过模型可视化告知相关方,避免仅调整一端导致其他环节被动承压。这样,流程从“线性推进、层层上传”转向“事件驱动、闭环可视”的形态。

在数据维度,构件主数据是协同的支点。统一的编码(项目—楼栋—楼层—类型—序号)与必要字段(几何尺寸、重量与吊点、安装位置与先后关系、可吊装时间、检验状态、运输批次等)保证对象在 BIM、ERP/MES、TMS 与现场 IoT 之间的同一性;WBS(工作分解)、EBS(构件分解)与 OBS(组织分解)的对齐让计划、资源、成本与责任在对象层面实现一一映射。以 IDS 将“哪一阶段必须具备哪些字段”前置到合同,既抬升数据质量下限,也为后续自动化校核提供基础。

在技术维度,4D/5D 联动把作业包、资源与成本与模型对象绑定,使进度的任何变更都能即时折算为资源与费用的调整;到场时窗、堆场容量、塔吊能力曲线、安全禁入区等被显式建模,形成可计算的约束网络;RFI/BCF 贯穿问题全生命周期,结合看板与报告使闭环效率与质量透明化。由此,一个以BIM 为核心的“可执行协同系统”成形:模型不只是展示,而是计划与规则的载体;计划不只是甘特图,而是多约束的可解问题;问题不只是邮件,而是可追溯的工单。

4 效率提升路径:把约束转译为可计算的协同实践

效率的提升首先来源于对约束的“正名”与“上墙”。装配式施工的关键约束——构件的安装拓扑与支撑依赖、养护与可吊装时间、塔吊的幅度—高度—力矩曲线、司机与验收工位的班次、堆场容量与安全距离、城市限行与气象停工规则——一旦被精确地转译为模型中的属性与规则,就具备了被计算与被协调的基础。围绕这些约束,计划工作从“拍脑袋的优先级”转向“受约束的作业包”,到场从“大批次送到现场”转向“在可行时窗内的小时级JIT”,塔吊从“靠对讲机临场调度”转向“以覆盖区与行程优化为目标的路径安排”。当现场出现迟到、缺件与高风停吊等扰动时,系统不再依赖个人经验重新串联逻辑,而是根据约束网络快速给出替代序列与受影响面,组织可以在“可行方案集合”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并即时通知相关方。这样的再计划能力,使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弹性得到制度化保障。

其次,效率还来自“流动性的管理”。以堆场为例,构件在场停留越长、峰值库存越高,等待与二次搬运的概率就越大,安全风险与管理成本也随之增加。因而“最少在场、最短停留”成为 JIT 管理的核心目标:把到场时窗与吊装节拍耦合,把可替代构件与可互换堆位预先在模型中定义出“缓冲策略”,在不牺牲安全与质量前提下压低平均停留时间与库存峰值。与此同时,吊装作业包的设计讲究“同覆盖、短切换、少空程”,通过把相邻楼层或相近构件合并为可在一次或少数几次吊次完成的集合,减少塔吊的空行程与频繁换钩。质量与安全并非效率的对立面,而是效率的边界条件:将高频缺陷转化为模型层面的检查清单与现场的标准化验收,把高风停吊、临边防护与禁入区写成规则并与作业包绑定,效率的提升才不会以风险的转嫁为代价。

5 结语

未来工作可在三个方向延展:其一,将天气与供应链不确定性纳入鲁棒计划与情景化预案,使计划具备“抗冲击”的弹性;其二,构建跨项目的产能与资源协同机制,让构件厂在多项目服务的情境下实现公平高效的分配;其三,把施工期沉淀的构件级数据无缝传递到运维阶段,促进资产级碳核算、维保与改造的“一体化治理”。当这些环节形成闭环,装配式建筑的效率与韧性才会真正体现为产业层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而峰 .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5,(08):77-79.

[2] 夏 婧 . 基 于 BIM 技 术 的 建 筑 室 内 装 饰 设 计 [J]. 居舍 ,2025,(24):72-75.

[3] 张广智 . 基于 BIM 与深度学习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 价值工程 ,2025,44(24):131-133.

[4] 徐非凡 , 谭笑 , 黄宁 , 等 . 基于 BIM 的超高层绿色智慧运维实践 [J]. 建筑技术 ,2025,56(15):1846-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