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周子龙
苏州相城实验小学校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正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转型。然而,传统课堂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教学内容与高年级学生认知需求脱节,抽象的文本分析难以激发其探究兴趣;二是教学评价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忽视了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的动态评估。游戏教学以其“情境性、互动性、挑战性”的特征,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特点
(一)情境性与沉浸感深度融合
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设计注重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可感知的情境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多媒体渲染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世界。例如,学习《将相和》时,教师设计“朝堂辩论”游戏,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秦王等角色,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对话推演。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分析人物心理、揣摩语言逻辑,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和为贵”主题的理解。情境创设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更通过具身认知理论,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情感共鸣。
(二)挑战性与协作性动态平衡
游戏设计以阶梯式任务为核心,设置难度递进的挑战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机制促进学生互助成长。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设计“三国策略挑战赛”,学生分组完成“天气预测—船只编排—箭矢计算”等任务链。每个任务既需个人运用文本细节推理,又需团队协调分工,如“天气组”需从文中找出“大雾漫江”的伏笔,“计算组”需根据船只数量估算箭矢容量。这种“个体挑战 + 团队支撑”的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通过协作弥补了认知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
(三)开放性与生成性协同共生
游戏规则预留弹性空间,鼓励学生突破标准答案,在文本再创造中发展高阶思维。例如,学习《穷人》后,教师开展“故事续写拍卖会”,学生分组创作不同结局的剧本片段,通过“创意展示—同伴竞价—教师点评”环节评选最佳作品。有的小组设计桑娜夫妇收养孩子后获得邻里帮助的温情结局,有的则刻画孩子长大后反哺社会的成长轨迹。这种开放式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通过多元解读引导其理解“善良”的深层内涵,使语文学习从“知识接收”转向“价值建构”。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以沉浸式体验唤醒学习内驱力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还原文本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利用动态地图展示长江水势与曹军营寨布局,学生分组扮演诸葛亮、鲁肃等角色,根据“借箭”流程在教室不同区域完成“观测天象—筹备船只—佯攻曹营—满载而归”任务。为获取“东风”线索,学生需结合课文描述分析天气规律;为说服鲁肃提供物资,需用原文台词展现人物性格。这种情境化设计使课堂参与率提升,学生能主动补充《三国演义》相关背景知识。教师还延伸设计“三国策略桌游”,学生通过投掷骰子触发“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事件卡,在资源管理中深化对文本策略的理解,实现知识迁移。
(二)以分层挑战促进全员参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阶梯式竞赛任务,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设置“基础闯关—飞花令—诗词创编”三级竞赛:基础层要求准确背诵指定篇目,中阶层需根据“月”“酒”等主题即兴接龙,高阶层则要结合现代生活场景改写诗句。小组将《清平乐·村居》改编为“大儿直播带货,二儿编程建模,小儿溪边滑板”的趣味版本,既保留原作意境又融入时代元素,该作品在班级投票中获得“最佳创意奖”。分层竞赛使后进生诗词积累量提升,优等生文学创造力评分提高。教师还引入“积分银行”制度,学生可通过竞赛赢得“知识币”兑换课外书、与教师共进午餐等奖励,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
(三)以多维互动构建认知网络
通过角色置换与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知识内化。例如,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设计“时空对话”活动:学生分组改编课文为小品,一组扮演现代少年与闰土视频通话,对比城乡生活差异;另一组创作“闰土中年返乡”续集,探讨社会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深入分析原文细节——为表现闰土的拘谨,饰演者反复揣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等描写,最终通过低头搓手、欲言又止等肢体语言精准传递人物心理。教师还引导学生将改编作品拍摄成微视频,在班级公众号展播,进一步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力。
(四)以项目式学习培育综合素养
打破学科壁垒设计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后,教师发起“城市交通微调研”项目:学生分组调研所在城市的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结合课文描写手法撰写《XX 交通观察日记》,并运用数学统计知识制作“高峰时段客流量柱状图”。某小组在调查中发现地铁换乘通道存在标识不清问题,于是模仿课文“船夫驾驶技术好”的段落结构,撰写《给地铁叔叔的一封信》,提出“增设彩色引导线”“优化广播提示语”等建议,该信件被当地地铁部门采纳并回复。教师还定期举办“学科融合成果展”,将语文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结合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古诗中的植物图鉴”“成语里的物理现象”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结语:
当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渐渐沉淀,本次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教学之旅也缓缓驶向了温馨的港湾。在这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时光里,语文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灵动的音符,在游戏的旋律中欢快跳跃。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通过这次游戏教学,我们不仅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语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金晓芳 .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教师角色定位 [J]. 语文建设 ,2025,(10):43-47.
[2] 刘静 , 李晶 , 刘昌海 . 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六年级为例 [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36(03):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