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主鉴赏 指向创造

作者

许蕴琪

连云港市欢墩中学 江苏连云港 222199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诗歌教学常常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的培养,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诗歌鉴赏兴趣,帮助其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并培养创造性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一、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概述

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升其艺术素养,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语言凝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诗歌审美往往局限于对作品的知识性解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感知、联想、思考等方式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诗歌的美,提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自主鉴赏

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每个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的独特感受,诗歌作为艺术形式,不仅是语言的表现,更是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情感去解读诗歌,而非仅仅依赖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情感体验因人而异,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1]。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独立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其艺术感知力。

2. 强调情感体验,促进审美感悟

情感体验是诗歌审美教学中的核心要素,诗歌的独特魅力往往源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逐渐成熟的时期,诗歌能够在激发他们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细腻的审美感知力,因此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背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而非单纯的分析诗歌的修辞技巧[2]。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朗读等方式,让他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波动,增强其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应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对文学艺术的敏感度,最终形成更为深刻的文学感悟能力。

三、自主鉴赏 指向创造——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最大驱动力,在诗歌教学中,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推动他们深入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使他们获得启发,通过讨论、朗读、情境体验等方式,将诗歌中的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帮助他们感知诗歌的美,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多元化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与时代、人物、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以苏轼的

《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苏轼写这首词时心情如何?”“这首词的情感转折如何表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词中情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与古代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苏轼的词为何在千年之后依然传颂不衰,启发学生感知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如何通过“明月几时有”表达对家国的思念,通过“人有悲欢离合”展现人生的无常,从而激发学生对词中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互动和讨论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对诗歌的兴趣,还能在诗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进而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二)引导情感共鸣

在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有效途径,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其内涵往往与作者的情感密切相关,通过引导学生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人思想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情感导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感知诗歌的情感波动中找到自身的情感反射,通过共鸣,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还能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诗人传达的精神世界,引导情感共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找到与诗歌情感的契合点,从而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激发学生与诗歌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类似的情感?”等问题,帮助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李白在遭遇人生挫折时,仍然表现出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通过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不在远行”的豪情,学生能够感受到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鼓励他们保持乐观,从而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四、结语

初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不仅仅是对诗歌语言的解读,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从而实现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表达,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葛迎春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策略 [J].年轻人 (C 版 )( 学校天地 ), 2024(1):43-44.

[2] 王娟 .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14):15-1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许蕴琪(1993 年6 月—),女,汉族,山东日照市人,安徽师范大学学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