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陶鸿 王妍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330
[项目]本文系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校级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X23YB13项目主持人:陶鸿)的研究成果。
摘要:问题链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对于提升课堂活跃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理解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目前的应用现状,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问题链教学法;思政课;高职院校;路径研究
一、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链是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层层推进的知识链条,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为导火索,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问题链由多个问题共同构成,“问题”是问题链的基本单位,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问题链的设置是为了引导教师思考和关注教学的实际,补足知识地图中的盲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析容易陷入的误区,提高探索的主动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本门课程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将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让“道理”“活”起来。
二、问题链教学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用现状
(一) 教师对问题链的设置有待优化
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设置有效、可行、恰当的问题是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法时,问题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设置的问题成了 “干问题”,缺乏生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试图通过设计问题来增加授课的逻辑性、提高师生互动。但由于学生问题意识薄弱,部分思政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依据教学目标和大纲反推来“包办”设计,最后仍然成为空洞的概念解释,这样的“干问题”使问题的设置流于形式,无法丰富课堂的形式,仍属于灌输式教学,学生思维的深度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问题沦为次抛型的 “假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只是自问自答,脱离了学生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无法使学生共鸣,课堂缺乏趣味,会使学生倦怠,甚至可能会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程“照本宣科”的固有印象,学生的回应度不高,影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是问题链中,问题之间的逻辑性有所欠缺。问题链教学法是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但重要环节在于如何将问题形成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链”。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设置多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公式化设置问题使问题链中的问题之间存在割裂。无视问题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忽略教学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无法“讲深”思政课,甚至可能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混乱,不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二)问题链的使用未结合学生学情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本科和专科都是同一个版本。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出入。以笔者在的高职学校为例,主要存在两种生源,一类是中职学校升学就读的学生,占多数;另一类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分数低且占高职院校少数。总体来讲政治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而且对思政课存在偏见,认为思政课枯燥。因此除了需要花更多精力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部分一线思政教师很难把握本科与专科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别,也有部分教师存在对不同专业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刀切”,未做到因材施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的上成“政治宣讲课”,有的上成“理论知识课”,还有的上成“娱乐活动课”,长期面临“一生动就无聊,一深刻就无趣”的困境。这样的现象使学生课堂回应不高、对问题的参与度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问题链教学法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三)教师综合素养不足
思政课作为育人主阵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各高校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了大量思政课教师并建立了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思政课的现象。同时,教师流动性较大,新进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学生认知规律把握不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问题的设置、问题讨论时长的把控、对学生答案的归纳总结较为欠缺,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问题链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应用策略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高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只有从多角度发挥好问题链教学法的优势,将思政课讲活、讲深、讲透,才能更好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培养担当可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恰当地设置问题链、充分发挥问题链教学法的优势,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教师的技能水平对于是否能发挥好问题链教学法的优势至关重要。“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第一,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的特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场。其次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师技能。问题链教学法相对于常用的授课方法来讲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是一系列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在授课的思路上要求教师迎着真问题上,围绕着大问题下功夫,直击课堂中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时刻根据最新热点丰富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深度的同时利用好最新时政资源丰富课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的同时需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强对经典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同时,教师备课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思政课教学难点相结合,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分享,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提升问题链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应用。
第二,吃透教材。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堂绝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需要教师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吃透教材,才能充分将理论与教材内容整合,以问题链的形式串联,并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为此,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磨课,集众智,使教师在学与研之间融通。帮助学生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框架,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情感认同。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整合,二次加工。例如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与“正确的人生观”“错误的人生观”就可以整理成一条完整的问题链。由同学们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入手,归纳出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再以案例为线索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归纳出正确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人生观。
第三,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本领。在教学实施中以坚持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困惑点为线索展开问题链教学法,在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师教法方面存在不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投入实践中去才能知道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通过及时的课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法,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的同时,让思政课更好的入脑、入耳、入心,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的抛出时间要适度,以清晰的描述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课堂讨论,再预留适度的讨论时间保证讨论的充分、有效。教师在抛出问题设置的情景时,也需要教师做到问题间的有效衔接,就需要教师对于每一堂课都需要充分备课,对每个问题间的链接、总结等都需要仔细琢磨,再通过有效的课堂反馈及时认真总结,在实践中增强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无论是中职还是普高的思政课与大学时期的思政课有明显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链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和学情。学生们上一个阶段的思政课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重在知识背诵,实际教学中多为应试教育;而大学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链的设置要恰当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发展潜力,也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设置问题。
将为学生释疑解惑作为重要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强调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理论只有扎根于实践活动才有说服力。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如何处理好一系列的人生课题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回答的重要内容,解决学生目前已经面临的或是今后可能会面临的困惑是思政课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和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友谊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则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的思政学科,考虑到大一新生较易因环境变化感到迷茫,热衷于利用网络却无法正确处理海量信息,就需要针对性的设置相对应的问题链进行结合。为此,就可以通过课前发布调查问卷或者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方式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困惑点。例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三节“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之前可以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展开调查问卷,了解过去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建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方式。学生之间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的同时师生互评。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也有利于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反馈,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点
提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性、社会性、方向性进行培养,进而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弘扬技能强国风尚,强化“大思政课”社会生活育人氛围。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设置问题链时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行业特色进行设计。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将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讲授第五章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部分时,可以将授课对象的行业精神、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与教材内容结合。这样,既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又能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的发展带动下,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可以适当地融入社会热点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思政课的教学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积极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增强思政课本身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问题链教学法问题的设计在精而不在多,主要遵循以下几点:精要、微观、精准。问题在选择时,需要凝练出能够精准的直击痛点、解决难点的微观问题,以小见大。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将热点作为引入方式、展开热点讨论,通过对专业热点的分析更好的了解当今局势。同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困惑归纳分类整理成专题,再精心设计问题。以某一问题作为切入点讲深讲透,再触类旁通地带动更多关联问题。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课教学之间本身就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工匠精神与专业特征相结合,将教材内容整理成不同的专题。以工匠精神同中国精神、高尚的人生追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点,也可以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使学生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更好的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高职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答疑解惑,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能否为今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注入力量,是思政课是否有魅力又力量的“试金石”。学生参与才能入脑入心,而问题链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课堂内容的桥梁。通过问题链教学法打造出一堂含金量高的思政课,把以往的“重学轻思”转变为“学思融合”,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时效性,为强国建设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203.
[2]何新燕.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8).
[3]袁阳,孙达.基于问题链与任务驱动专题模式的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8页.
[5]张翠翠.新时代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