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中化学课堂共情教育的实施与反思

作者

邱国英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南雄中学 512400

引言

为进一步优化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度,避免“说教式”教学倾向,高中化学教师需对课程思政提起重视,积极探寻课堂共情教育的实施路径[1]。针对当前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需正确认识课程思政视阈下高中化学课堂共情教育的实施价值,以此从理念完善推动实践创新,在不断反思中探索出课程思政视阈下共情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反思与课程思政视阈实施化学课堂共情教育的价值

(一)改善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现状,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通过对传统高中化学课堂的反思可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导致课堂育人功能被弱化。具体可体现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常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反应原理的理解方面,学生在“填鸭式”课堂中常常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学习体验也尚待优化。而教师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实施课堂共情教育,能有效改善这一教学困境,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育,如挖掘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2]。

(二)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很多学生在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时展现出了思维发展水平不足等问题。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实施共情教育,可能会借助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完善教学情境构建,以此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联系起来。当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学时,学生则能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课程思政视阈下高中化学课堂共情教育的实施路径——以《配物》教学为例

共情教育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依托情境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或手段。针对上述对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教师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实施《配合物》课堂共情教育教学活动可从以下路径着手:

(一)构建生活化案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为学生讲解《配合物》前,教师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实施共情教育时,可注重为学生构建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延长学生在课堂中有意注意时间,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基于自身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对案例的分析为抓手初识配合物:教师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搜索《配合物》有关的课件或资源包,或直接利用DeepSeek搜索相关视频资源,在整理后为学生播放其中与配合物有关的导入案例,如重金属中毒案例。随后就案例出示问题:“同学们,当遇到重金属中毒,我们如何急救?”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探讨环节中来。当学生探讨出“打120 洗胃;或先喝牛奶、豆浆急救,再去医院喝解毒剂”后,教师可顺势引入解毒剂的应用原理。如,依地酸钙钠针对重金属铅中毒解读具有神奇功效,其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稳定的可溶性配合物,使得重金属以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外。

(二)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结合配合物的概念可知,其本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部分知识也十分抽象。故此,在共情教育下,教师可针对学生思维发展尚待完善等特点,借助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活动,来完善学生学习与思维水平的不足,同时基于课程思政视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依托模拟实验室、动画视频等构建数字化情境,展示实验内容并帮助学生对配合物的性质与结构进行更为直观的理解。比如,教师可借助白板设计智能互动实验,还可直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科学探究,实现相关品质的提升。

部分教师就这部分知识组织了 [Cu(NH34]SO4⋅H2O 的形成实验,即向盛有 4mL0.1mol⋅L-1CuSO4 溶液的试管里滴加几滴 1mol/L 氨水,在难溶物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后则加入氨水并振荡试管,记录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 8mL95% 乙醇),借助玻璃棒对试管壁进行摩擦,再次观察记录;加氨水后,试管中首先出现蓝色沉淀,氨水过量后沉淀逐渐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滴加乙醇后析出深蓝色晶体 [Cu(NH34]SO4⋅H2O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写出化学离子方程式,还能基于直观的方程式与实验过程明白配离子形成对实验过程的重要影响,以配离子 [Cu(NH34]2+ 为例, NH3 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进入Cu2+ 的空轨道, Cu2+ 与 NH3 分子中的氮原子通过共用氮 NH3 分子中氮原子提供的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等等。这一共情教育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对配合物拥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精神。

结束语

综上而言,通过对传统化学课堂的反思可知,基于课程思政视阈实施化学课堂共情教育能改善传统课堂中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现状,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还能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教学效率。以《配合物》教学为例,教师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实施课堂共情教育可构建生活化案例情境,激发学生《配合物》学习动力,使学生汲取其中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精神素养。还可借助实验教学,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依托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毕春云 .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 配合物” 的教学分析 [J]. 科幻画报 ,2022(14):0097- 0099.

[2] 孙厚平 . 共学共情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探索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12):116-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