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邹梅
平江县安定镇永兴小学 414500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质上是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学活动跳出题海训练的窠臼,转向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探究。“读、思、达”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构建了“信息解码—意义重构—成果输出”的认知链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将核心素养的隐性要求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解读数学符号时涵养符号意识,在逻辑推演中锻造推理能力,在多元表达中深化模型思想。
一、深化文本解读,构建数学语言转化机制
数学文本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其解读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引导学生突破表层信息的认知,建立“文字描述—符号表征—图形示意”的转化通道。通过分层解读、对比解读等策略,使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语言转化中发展数感与符号意识。这种解读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入,而是双向的意义建构,让学生在解码数学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规律。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阶解读任务。“初读”环节呈现“某果汁含果肉 85% ”“六(1)班出勤率 98% ”“稻谷出米率 72% ”等生活素材,让学生用波浪线标出百分数,圈出表示比较关系的词语,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基数;“再读”时引导学生将“ 85% ”转化为“100 份果汁中含 85 份果肉”的具象描述,用线段图表示百分数与 1的大小关系,在图中标注比较量与标准量;“深读”阶段组织学生对比“ 85% ”与“”的异同,用数学语言阐述百分数为何不能带单位,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成活率 100% ”的实际意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转化、图形表征、概念辨析,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比率本质,数感与符号意识在多维解读中协同发展。有学生在解读中发现:“所有百分数都在 0% 到 100% 之间吗?”这一问题引发集体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概念外延的认知。
二、构建思维支架,促进逻辑推理深度发生
思维的深度决定核心素养的高度。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搭建梯度适宜的思维支架,通过问题链引导、操作工具支撑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具象感知—归纳提炼—演绎应用”的思维历程。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推理方法,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思维支架的设计需兼具启发性与挑战性,既为学生提供思维支点,又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递进式思维任务。首先呈现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方格边长 1 厘米),让学生数格子比较面积(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记录数据后引发“是否有更简便方法”的思考;接着提供剪刀、透明方格纸、直尺等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转化前后边的对应关系,在操作记录单上绘制转化示意图;随后抛出问题链:“转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何关系?”“宽与高呢?”“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何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思”的环节,学生先独立操作记录转化过程,再小组讨论推导逻辑,用思维导图呈现“转化—关联—公式”的推理路径。有学生发现沿高剪开能拼成长方形,有学生通过对比多组数据验证“底 × 高”的合理性,还有学生提出“是否所有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为长方形”的疑问。最终在集体思辨中自主建构面积公式,推理能力与空间观念在动手操作与逻辑推演中同步提升。
三、设计多元表达,实现知识迁移与外化
数学表达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其形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知识内化的深度。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表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语言叙述、符号推演、模型展示等方式外化思维过程,使隐性的理解转化为显性的成果。多元表达不仅能深化知识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与创新意识。表达设计需兼顾个体差异,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宜的表达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表达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多层级表达任务。“读”环节让学生解读“圆柱体积公式推导与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关联”文本提示,圈出关键句“化曲为直”“转化思想”;“思”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提供可拆分的圆柱教具(底面分成16 等份)、记录单等材料;“达”环节设置三个表达层次:基础层用教具演示转化过程并描述关键步骤,提高层用算式推导体积公式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拓展层设计“如何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的解决方案。有学生用教具演示“将圆柱切拼成长方体”的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底面分成16 等份,拼成近似长方体,底面积不变,高不变,所以体积也不变”;有学生用算式推导:“长方体体积 Σ=Σ 底面积 × 高,圆柱体积 Σ=Σ 底面积 × 高”,并结合圆面积推导过程说明“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还有学生绘制对比表格,呈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提出“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的问题。多元表达使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操作、符号、文字中得到立体呈现,促进了知识的深度迁移。
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当学生能精准解读数学文本,条理清晰地进行逻辑推理,灵活多样地表达数学思想时,核心素养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既要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又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它不是教学模式的机械套用,而是教学智慧在课堂中的自然流淌,让数学学习成为思维品质持续提升的生动过程。这种教学法的实施,最终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禚连兵 .“ 读、思、达” 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J]. 家长 ,2024,(23):65- 67.
[2] 冯美芯 . 聚焦“ 读思达” ,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J]. 家长 ,2024,(20):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