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极端低温环境下电工测量仪表的精度保障技术:基于温度补偿算法优化

作者

王峻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机械工程系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一、引言

电工测量仪表作为电力系统参数监测、故障诊断的核心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决定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在常规环境( -10%~40% )中,仪表通过内置基础温度补偿机制可维持精度要求,但在极地科考站供电系统、高纬度地区输变电线路巡检等极端低温场景中,环境温度常降至 -40C~-60C ,仪表核心元器件与测量电路的温度敏感性被显著放大,基础补偿机制失效,导致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测量误差超出GB/T13748-2022《电工测量仪表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 ±0.5% 范围,严重时可能引发设备误判与安全事故[1]。因此,针对极端低温环境优化温度补偿算法,成为保障电工测量仪表精度的核心需求。

二、极端低温环境下电工测量仪表的精度问题

(一)核心元器件参数漂移

电工测量仪表的精度依赖于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等核心元器件的参数稳定性,而极端低温会导致元器件微观结构变化,引发参数漂移。以仪表常用的金属膜电阻为例,其温度系数通常为 ±25ppm/c ,在 -40% 环境下,电阻值相对 25°C 基准值的漂移量可达(-40-25) ×25ppm=- 1.625% ,远超常规环境下的漂移范围;电容方面,陶瓷电容在极端低温下介电常数下降,容量衰减率可达 5%~8% ,导致 RC 滤波电路的时间常数偏离设计值,影响信号采集精度;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失调电压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如 TI 公司的 OPA277 运放在 -40C 时输入失调电压较25% 时上升约3 倍,直接导致测量电路的静态误差增大[2]。

(二)测量电路温度敏感性增强

仪表测量电路由信号采集、放大、滤波、AD 转换等模块构成,极端低温会破坏电路的阻抗匹配与信号传输特性。在信号采集模块,低温导致导线电阻率升高(铜导线在 -40% 时电阻率较 25% 上升约 15% ),使采集回路的分压误差增大;放大模块中,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β 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导致放大电路增益下降,若增益从设计值 100 倍降至85 倍,将使测量信号幅值偏差达 15% ;AD 转换模块的参考电压源稳定性下降,如 REF5025 基准电压源在 -40C 时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从 25°C 时的 ±0.02% 扩大至 ±0.15% ,直接导致数字量输出误差增大,最终影响仪表测量精度 [3]。

(三)传统温度补偿机制失效

常规仪表采用的传统温度补偿机制多基于单变量线性补偿模型,即通过采集仪表内部单点温度,依据固定线性公式修正测量值。该机制的局限性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被放大:一方面,单点温度无法反映仪表内部元器件与外部环境的温度梯度(极端低温下仪表内部温差可达5C~10C ),导致补偿基准偏差;另一方面,线性模型无法拟合极端低温下元器件参数的非线性漂移规律(如电阻漂移在 -40% 以下呈现明显非线性),补偿误差可达 1.2%~2.0% ,无法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三、基于温度补偿算法优化的精度保障技术

(一)多节点温度采集与误差映射模型构建

多节点温度采集设计:在仪表内部关键位置(电阻模块、放大模块、AD 转换模块)及外部环境分别部署高精度温度传感器(DS18B20,精度 ±0.5% ),形成 5 路温度采集通道,实时获取各模块温度值(T₁~T₄为内部模块温度, T5 为外部环境温度),解决传统单点温度采集的梯度偏差问题。误差映射模型构建:通过低温环境舱模拟 -60C~-40C 极端低温区间,在不同温度点(间隔 5% )下对仪表施加标准电压、电流信号,记录各温度组合( T1~T5 )对应的测量误差值(ΔU、ΔI),构建“温度组合 - 测量误差”的原始数据集。采用三维插值算法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形成包含1000 组样本的误差映射数据库,为补偿算法提供数据支撑。

(二)分段线性插值补偿:解决局部线性漂移问题

针对极端低温下部分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的局部线性漂移特性,设计分段线性插值补偿子模块。将 -60C~-40C 温度区间划分为 4个分段(每段 5% ),在每个分段内,基于误差映射数据库中的样本点,通过线性插值公式计算实时补偿量: ΔC1=ΔEk+(Treal-Tk)×(ΔEk+1-ΔEk)/ (Tk+1-Tk) ​其中, ΔC1 为分段线性补偿量, ΔEk 、 ΔEk+1 为分段内相邻样本点的误差值, Tk 、 Tk+1 为相邻样本点的温度值, Treal 为实时温度。该子模块可快速修正局部线性漂移误差,补偿响应时间控制在 10ms 以内,满足仪表实时测量需求。

(三)BP 神经网络补偿:解决非线性漂移问题

针对运算放大器、AD 转换模块等元器件的非线性漂移特性,引入 BP 神经网络补偿子模块,与分段线性插值模块形成融合补偿。网络结构设计:采用 3 层 BP 神经网络,输入层为 5 路温度信号( (T1~T5) ),隐含层节点数设为 12(通过交叉验证确定),输出层为非线性补偿量ΔC2 ;激活函数选用 tansig 函数(隐含层)与 purelin 函数(输出层),优化算法采用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提升网络收敛速度与拟合精度。网络训练与融合补偿:以误差映射数据库中的 80% 样本作为训练集,20% 样本作为测试集,对 BP 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网络输出的非线性补偿量与实际误差的拟合误差小于 0.05% 。在实际补偿过程中,总补偿量 ΔC=ΔC1+ΔC2 ,仪表通过实时采集温度信号,同步计算分段线性补偿量与神经网络补偿量,实现对线性与非线性漂移误差的综合修正。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极端低温环境下电工测量仪表的精度问题,提出基于多节点温度采集与融合补偿算法的精度保障技术。该技术通过构建多维度误差映射模型,结合分段线性插值与 BP 神经网络,实现对元器件线性与非线性漂移误差的动态修正,有效解决传统补偿机制在极端低温下的失效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剑 . 加油机检定中的温度补偿算法优化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05):23-24.

[2] 于天河 , 吴迪 .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测冰系统温度补偿 [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23(12):11-13.

[3] 张志利 , 刘瑾 , 周召发 . 基于沙猫群优化算法和 BP 模型的光纤陀螺温度补偿研究 [J].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4(11):44-46.

王峻(1986-),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士,任职于,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