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力”赋能,助推县级媒体 “硬新闻”传播突围

作者

戴周华

江苏省太仓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

县级媒体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引领价值的重要使命。当前,县级媒体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舆论引导力偏弱、信息传递泛化,以及价值引领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塑造。通过“四力”赋能,着力提升新闻工作者线索捕捉能力,深化基层调研水平,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对增强县级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与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县级媒体新闻报道的现实要求

(一)把握软硬新闻区分,提升舆论引导效能

当下,众多县级媒体面临严重的“内容软化”困境,表现为大量追逐网络热点,“借鉴”同行选题“抄作业”,致使本地重大政策解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民生热点等硬新闻报道明显不足。软新闻主要聚焦于公众休闲娱乐需求,普遍具备趣味性强与时效性低及影响范围小等特点,而硬新闻则聚焦政治经济民生等重大公共事务,具备严肃性强与时效性高及社会影响广等特征 [1]。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传播环境,县级媒体如果不能深耕当地,就无法与区域发展协同互促、与市民群众同频共振。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下的区域发展大势、受众心理预期,选取群众关注度高与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报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政策解析等多维度阐释,既讲清事实真相又疏导情绪情感。

(二)构建高效专业信息发布机制,彰显主流媒体权威

自媒体风起云涌,凭借灵活便捷的发声渠道,常快速发布信息,成为主流媒体的“竞争对手”,久而久之,还会削弱主流媒体的“主阵地”地位。然而,自媒体平台充斥着未经核实甚至虚假不实的消息,也为公众获取准确信息带来严峻挑战。县级媒体距离新闻事实近,拥有专业团队与采编流程,更应突出权威媒体定位,成为当地新闻最值得信赖的信源。县级媒体要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建立高效快捷的新闻采编处理机制,确保重大事件第一时间报道,权威声音快速传达;要聚焦“新闻背后的新闻”,通过对相关方面的深入采访,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深度呈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谣言与虚假信息,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明,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切实发挥县级媒体引导舆论与服务群众职能作用。

(三)深化县级媒体价值引领,承担时代使命责任

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县级媒体不应将“价值引领”视为上级媒体的“专利”,而应意识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寓于具体的新闻报道之中,县级媒体必须肩负起这一使命任务。要深入基层一线,发掘先进典型,记录时代变迁,展现群众奋斗故事,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要围绕重大主题与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专题报道及系列述评,立足县域实际,反映群众心声,引领社会风尚。当前不少县级媒体存在报道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价值引领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提升采编人员专业素养,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增强新闻报道思想内涵,真正担负起县级媒体引领社会风尚与传播主流价值的责任使命[2]。

二、提升县级媒体新闻报道的专业能力

(一)增强新闻线索捕捉能力

新闻工作者必须练就敏锐的新闻嗅觉,构建全方位的信息采集网络。要求记者“拓展多方渠道找线索”“跳出具体工作看选题”“贯通天线地线定主题”,新闻业务领导每天通过采前会共同研究选题并给予提示指导,协同发力提升线索捕捉和运用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完善的新闻线索日常收集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与社交媒体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提升线索发现效率;深入企事业单位及基层组织,才能广泛收集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最终确保重要新闻线索及时转化为有深度与有分量的新闻报道。2024 年,太仓市融媒体中心实施的“太仓制造 德国品质”

系列报道就得益于良好的线索捕捉能力: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一家民企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实现快速跃升,这与企业合作伙伴——多家太仓德企的影响和带动密不可分。该报道并未停留在单个企业发展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产业链配套与制造业生态等多个维度,最终形成了一组具有深度的硬新闻报道。

(二)深化基层调研工作水平

扎实的基层调研是确保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采访人员不仅要身到现场,更要深入新闻事件中去,尽可能开展全面采访,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要树立问题意识,从建设性的角度,发现问题、破疑解难,为受众带来启迪。

近年来,非遗破圈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太仓同样也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并没能进入大众视野。太仓市融媒体中心关注非遗文化传承的“B 面”,翻阅资料、多方采访,在对非遗传承人寂寞与坚守的报道中,直面传承断档问题,提出创新发展的建议路径。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众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不少城市建立了“小哥驿站”提供暖心服务,太仓记者发现,驿站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驿站管理服务不到位,并不那么让人暖心。记者深入了解小哥的需求、驿站管理运营模式,剖析优秀驿站运作经验,推进“小哥驿站”全面提质。

调研式采访对新闻工作者要求比较高。通过建立新闻工作者定点联系基层制度,创新调研方法,运用社会调查,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科学手段,形成常态化的信息采集网络,能够有效保证新闻报道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3]。

(三)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提升新闻作品质量,除重视调研深度外,还必须在选题规划及表现手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受众喜爱的新颖方式,实现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太仓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长江生态保护融媒体产品《欢迎光临太仓“服务区”》就是典型案例:创作团队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主题,选取太仓是候鸟迁徙线上的星级“服务区”这个小切口,采访村社区负责人、湿地学校鸟类调研员、海巡执法队员、林业站负责人等,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充分运用手绘、动画、视频、音效等综合媒体技术,以H5 长卷形式,在交互式响应报道中呈现了生态治理成效,剖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获得各界好评,一时成为市民朋友圈爆款。这启示我们,优质新闻作品的打造,需要从选题策划与资料收集及表现形式等多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

结语:

“四力”教育实践为县级媒体新闻报道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升舆论引导,信息传递,价值引领能力,县级媒体必将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亟需从提升线索捕捉能力,加强基层调研与优化内容表达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唯有在“四力”赋能中不断创新突破,让新闻内容真正“硬”起来,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的使命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 向 锋 . 电 视 新 闻 媒 体 融 合 转 型 发 展 [J]. 中 国 报业 ,2024,(10):148-149.

2. 刘新 , 吕佳 . 传统主流媒体未来的优势和可为空间 [J]. 记者观察 ,2023,(12):28-30.

3. 王吉栋 . 培育新闻新质生产力——智媒体迭代升级重塑传播生态分析 [J]. 记者摇篮 ,2025,(0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