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李可 单冬妮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生产一线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一、从思政课开展情况解读“大思政课”的现实涵义

“大思政课”的本意,就是要紧紧围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结合现实也就是挖掘、运用、建设、整合社会及学校各方资源,协同各类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思政课要同社会实践、同生产劳动、同“社会大课堂”等相结合。

二、从“大思政课”的视角剖析高职院校思政课需提升的方面

1. 从育人主体看思政课协同育人力度还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内部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往往“各自为营”,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例如,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处、团委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以及二级院系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导致教育合力不足,甚至有时相互消解。其次,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也需进一步加强。当前思政育人主要集中在学校设置,在社会上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品牌示范活动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此外,家庭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育人家庭教育绝不能缺位。当前院校与家庭合力育人方面还存在缺位,大多数仅停留在围绕学生日常安全教育以及实习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2. 从育人过程看思政课重知轻行问题有待改善

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同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偏重理论灌输。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然以教材为中心,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讲解,但缺乏与现实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另外评价体系偏重知识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思政课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内化,难以实现思政教育的真正目标。

3. 从育人实效看思政课入脑入心方面有待提升

2022 年,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如何让所讲授的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并能够“见行见效”,如何使学生真正信服这些理论。高职院校普遍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思政课往往未能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引导。这种脱节使得思政课在学生眼中显得“无用”,难以发挥其在职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学生难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大思政课”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路径

1. 育人格局:搭建合力协同育人“大格局”

高职院校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网络,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各方力量合力协同育人的大格局。首先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学校可探索合理的家校共育机制,通过班会、家校联系平台等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再次,学校可尝试与社区、公益组织、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讲座等,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也可通过邀请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走进校园,利用主题宣讲等形式,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另外,学校可探索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校外思政导师,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分享职业经验和人生感悟,将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 育人主体:打造合力协同育人“大师资”

社团、思政课教师和学工部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力量,要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的“大师资”体系,更需要三者加强交流沟通,形成联动机制。高校可建立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和社团的定期沟通机制,如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共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育人策略。同时三方有效互动,也可以创新育人形式。思政课教师可以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如通过读书会、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学工部门可以为社团提供资源支持,如场地、经费等,同时引导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

3. 育人过程:共造合力协同育人“大课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大重要抓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构建协同育人的“大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二者同向同行。其次在专业课程中也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如通过企业文化、行业楷模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同时还需要组建由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 大思政课” 内涵的多维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 人民日报,2022- 04- 26(1).

[3] 刘 刚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初探[J]. 职教通讯,2013,(3).

作者简介:李可(1997- ),女,河北邯郸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冬妮(1998- ),女,辽宁葫芦岛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课题项目:院级德育思政立项课题(编号:qgsz24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