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境模拟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超群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四初级中学 1251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职责,课堂教学需要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间取得平衡。传统讲授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情境模拟法通过构建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做中学、演中悟”,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代入感,也提升了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与践行能力,值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入探究与系统应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情境模拟法适配性分析

(一)课程内容注重价值引导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支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法律知识等方面,课程目标不仅关注认知水平的提升,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内容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如规则意识、家庭责任、集体观念、法律底线等,若采用单一灌输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厌倦感。情境模拟法通过设定真实或仿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问题”并尝试解决,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要求,激发内心认同与责任感,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二)学生思维趋于成熟更适合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日趋成熟,但自我意识增强也带来行为冲动与价值判断的不稳定。此阶段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社会行为的正向塑造。情境模拟法强调亲身体验和角色置换,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他人立场、体会行为后果,培养同理心与规则意识。通过模拟法庭、班级辩论、角色代入等教学组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多元视角下的价值思考,提高道德判断与法治观念。

(三)教学目标以行为养成为核心与模拟法强调实践形成互补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知行合一,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终落实到“身体力行”。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和道德要求,更要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情境模拟法为“行为养成”提供操作平台,通过任务设计与角色体验,使学生在模拟中熟悉社会规范、审视行为后果。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过程中,自主探讨、合作分析、思辨表达,逐渐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二、情境模拟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情境增强学习代入感

课堂情境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石,聚焦其成长阶段常见问题构建典型事件,是增强情境真实性与教育感染力的关键路径。在“遵守公共规则”教学中,模拟“排队买票”“图书馆内行为规范”等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维持秩序的管理员、插队者、排队者等,能使其亲身体验不同规则下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形成对规则意义的深层理解。在“孝敬父母”主题教学中,设置“家庭沟通”类情境,让学生以子女和父母身份交流,对亲情责任进行思辨和表达,可促进情感共鸣。贴近生活的情境能有效打破书本知识与现实的隔阂,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思考和反思,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实效性,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多元角色互动机制提升课堂参与深度

情境模拟法的核心在于精心设计角色互动,教师应依据教学主题设置多样化角色并明确其行为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引导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辩护人、陪审员等角色,围绕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案例进行审理过程模拟。每个角色都有独立职责,需通过查阅法律资料、撰写陈述意见、开展质询辩论等环节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设定清晰的时间安排与表现标准,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的前提下完成模拟任务。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倾听与批判性思考,最终通过小组汇报或全班总结形成课堂共识。这种多元角色互动机制不仅能实现个体成长与集体认知的协同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搭建过程性评价体系保障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情境模拟教学的成效离不开科学评价体系的反馈与提升,教师应构建以过程性为核心、表现性成果为依托的多维评价结构。评价内容应全面涵盖学生的角色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态度、参与程度、规则意识和价值理解等关键维度。模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方结合的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任务中面临的挑战与成长点。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其学习动力;对于思考角度独特但表达不充分者给予鼓励性建议,帮助其提升表达能力。全过程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情境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体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理念,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融合数字技术平台拓展模拟活动实施维度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融入为情境模拟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教师可借助“希沃白板”“Pad 互动平台”等数字工具进行情境布置、任务发布、角色分配与过程记录,使模拟活动更具可视化与操作性。在“网络素养”主题教学中,通过虚拟案例推送、线上辩论赛等形式,构建校园网络空间中的冲突与对话情境,让学生在线参与角色扮演并进行实时观点陈述,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数据跟踪,记录学生参与频率、讨论活跃度与任务完成度,作为后续评价与指导依据。模拟成果采用视频记录、电子档案等形式储存并展示,可增强教学资源的可复用性与传播性。数字技术的运用提升了模拟教学的便捷性与多样性,拓宽了师生互动与课堂延伸的边界,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现实 + 虚拟”双维育人目标,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结束语

情境模拟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契合课程育人导向,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多元角色的模拟互动与科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与规则意识。未来教学中应持续优化模拟内容、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该方法常态化、系统化应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更多活力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军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究 [J]. 教学与研究 ,2024,45(06):34-38.

[2] 马丽 . 新课程标准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42(08):39-43.

[3] 阿米娜尔肯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法的探究 [J]. 教育学 ,2022,39(07):44-48.

[4] 陈克智 .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教育学 ,2024,41(11):49-53.

[5] 朱丽彬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J].教育学 ,2025,42(0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