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探究

作者

阿迪雅

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

诞生于草原地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像是一股文化暖流,流淌于草原各个角落,借助文艺力量连接起党组织与草原民众。“红色文艺轻骑兵”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顽强的奋斗精神,从革命时期诞生,发展至今日趋壮大,紧跟时代发展脉络,在草原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草原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革,群众精神需求逐渐多样化,“红色文艺轻骑兵”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继续扎根于草原地区,保持活力与生机,已然成为当前一项热门研究课题。

1 乌兰牧骑的发展历史

乌兰牧骑作为一支深深扎根于内蒙古草原沃土的文艺工作队,有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称号,其发展历史见证了草原的变迁和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内蒙古草原由于地域广阔,交通条件不完善,群众联系不便,文化生活较为匮乏。为了传递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满足草原上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1957 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名字寓意为“红色的嫩芽”,表达了对乌兰牧骑在草原文化中长远发展的美好期望。在创立初期,乌兰牧骑队员只有十几人,往往一人兼任多个职务,带着简单的乐器和道具,骑着马前往草原上偏远的浩特、牧村,为民众表演快板、舞蹈、歌曲等文艺节目 [1]。

后期随着时代发展,乌兰牧骑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改革开放时期乌兰牧骑积极融合多元艺术元素,在不改变原有民族特色前提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牧民生活面貌的优秀作品。乌兰牧骑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歌舞表演外,加入了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受到了牧民们的喜爱与追捧。

到了新时代,乌兰牧骑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创作导向,尝试着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创作和表演,进一步扩大了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使草原文化走向了更高层次的舞台。随着乌兰牧骑与其他艺术团体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自身的艺术水平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2]。

2 永远做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路径

2.1 吸收和培养优秀文艺人才

吸收和培养优秀文艺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队伍,是永远做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核心动力。关于优秀文艺人才吸收方面,重点关注草原本地的文艺爱好者,这些群体了解牧民生活和草原文化,对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角色和使命更容易接受。草原各旗县、苏木嘎查等地区组织才艺展示、选拔比赛等活动,挖掘基层文艺骨干或民间艺人,充实到“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中。同时,面向外部吸纳人才,与专业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采用定向招生以及实训培训等方式,吸收器乐、声乐、舞蹈等专业毕业生 [3]。

2.2 加强声乐作品创作

运用声乐声学原理,强化旋律的草原辨识度。蒙古族长调中的“诺古拉”技巧之所以具有浓郁的草原辽阔特色,关键点在于演唱者的头腔、咽腔共鸣技巧精准控制,软腭适当抬起扩大咽腔空间,在气息均匀输送下,高频音区的声音自然波动。创作具有草原特色的红色歌曲时,尝试着融入蒙古族长调共鸣技巧到副歌部分,借助头腔共鸣技巧让“红旗漫卷映蓝天”形成“声传数里”艺术效果,彰显作品红色主题特色同时,充分契合草原牧民“远距离交流”的视听习惯[4]。

根据节奏型设计与草原生活场景相呼应,蒙古族短调作品多为2/4 排,强弱交替下模拟马蹄踏地的音响效果,这种节奏和草原上牧民劳作、骑马的律动保持一致化,从而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或是采用支声复调技巧演唱作品,作品主旋律由蒙古族长调声部单人,其他声部则是采用变奏音和装饰音展开,保留民族声乐特色同时,彰显民族团结的情感主题。

2.3 创新文艺作品与活动呈现形式

文艺作品创新方面,坚持草原文化根本、时代精神为灵魂,深度挖掘草原特色文化元素,如蒙古族安代舞、马头琴、长调等艺术形式,与草原英雄人物或革命故事相结合,创作出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让牧民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感受红色历史的厚重感[5]。活动形式创新方面,推行订单式服务活动,深入基层调研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牧民的文化需求,针对性地编排演出内容与活动形式。例如,面向老年群体较多的牧村,组织老歌联唱活传统戏曲表演等节目;依托新媒体技术组织线上艺术课堂、文艺演出以及短视频创作大赛,与线下演出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组织沉浸式的声乐活动,调动群众参与主动性。立足于草原文化特色,组织草原红歌教唱会,选择《东方红》《打靶归来》等朗朗上口且内涵丰富的红色歌曲,结合草原曲调特色重新编曲,演员带领广大牧民分句学唱,最后组织小型合唱活动。例如,融入《东方红》歌曲旋律到蒙古族短调,采用蒙古族“呼麦”技巧演绎副歌部分,群众在学唱作品过程中感受文化融合带来的魅力。

结论:

总的说来,“红色文艺轻骑兵”肩负着传承草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使命,为党组织和草原人民搭建了沟通桥梁。为了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持续发展,应适当的增加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优秀人才吸收和培养,并积极创新文艺作品与活动形式,这样才能使“红色文艺轻骑兵”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草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佳欣 . 民族融合视角下内蒙古民间音乐的发展——以胡仁乌力格尔、乌兰牧骑为例 [J]. 喜剧世界 ( 下半月 ), 2025, (06): 112-114.

[2] 刘小璐. 乌兰牧骑音乐创作历史发展述略[J]. 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25, (02): 137-150.

[3] 郭晶晶. 学·创·演: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实践经验与价值启示[J].金钥匙 ( 汉文、蒙古文 ), 2025, (01): 35-39.

[4] 王慧琴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礼 [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 2021, (01): 18-25.

[5]费伟伟, 吴勇.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J]. 中国民族 , 2019, (09):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