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融通视域下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耦合机制构建
王珍珍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镇孔庄小学 2726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思政教学常因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而陷入“高悬空中”的困境。与此同时,丰富多元的本土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的双向融通,构建科学合理的耦合机制,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这种耦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层面的深度交织与相互赋能,既让思政课充满“烟火气”,又使本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最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耦合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内涵解析
“双向融通”强调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之间的双向互动与渗透。一方面,思政课主动汲取本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借助思政课的平台获得新的阐释与传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耦合机制”则指两者之间形成的稳定、协调且高效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同齿轮咬合般紧密配合,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这一机制要求打破学科壁垒,跨越课堂边界,将静态的文化存量转化为动态的教育增量。
(二)现实意义阐述
1. 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本土文化源于学生的生活场域,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将其融入思政课,能让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锚点,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悟道理,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述本地英雄人物事迹,比空洞说教更能触动心灵。
2. 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通过思政课堂的组织化传播,可以系统梳理本土文化脉络,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核,并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呈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其价值的现代诠释。
3. 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本土文化涵盖历史典故、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知行合一,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4. 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本土文化资源的引入,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拓展课程广度,挖掘深度,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三、当前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耦合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表层化融合,部分教师仅停留在节日介绍、景点参观等浅层次活动,未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导致“两张皮”现象;二是碎片化呈现,缺乏系统性规划,不同年级、不同主题之间衔接不畅,难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三是单向度灌输,过分依赖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体验,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四是评价滞后,现有评价体系多关注知识记忆,较少考查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及行为转化,导向作用不明显;五是保障不足,包括师资培训欠缺、资源库建设薄弱、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耦合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双向融通视域下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耦合机制构建
(一)目标共融:确立同向同行的价值引领
明确“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相结合,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如某地可将“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的商帮文化、邻里互助习俗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意识,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内容互嵌:构建梯度递进的主题模块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学段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低年级以感性认知为主,选取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欢快的民族歌舞等直观材料;中年级增加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高年级则侧重理性思辨,探讨本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每个主题均设置“思政知识点 + 本土文化案例”的组合单元,确保二者无缝对接。
(三)方法协同: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采用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例如,组织学生走访古镇老街,观察建筑风格,采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简易的手工艺品,在此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展辩论赛讨论传统习俗的变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四)评价一体: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改变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建立包含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反馈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实践能力提升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例如,设立“文化小使者”荣誉称号,鼓励学生向他人介绍家乡文化;记录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日志,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五)保障有力: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1.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举办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本土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教育意义,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课程整合能力。
2. 共建资源共享平台:联合文化部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收录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方便教师随时调用。
3. 强化家校社协同:成立家长委员会,动员家长参与亲子实践活动;与社区合作开设第二课堂,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拓宽教育资源来源。
五、结语
小学思政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耦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通过构建目标共融、内容互嵌、方法协同、评价一体、保障有力的耦合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存在的难题,实现二者的双向滋养与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应持续关注实践反馈,优化调整策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理论与生活的桥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