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教-学-评" 一致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

作者

高秋婧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315100

一、引言

思想政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政治认同,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 实施建议”中提出,“本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Ⅰ。“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与评价结果的一致。”Ⅱ本文以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探讨该理念的实践路径与反思。

二、“教-学-评”之明确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框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知识。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阐述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阐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第三目“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阐述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宗教知识有一定了解,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据调查所教班级学生共 32 人,仅一人为少数民族,其余均为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知识更多停留在历史层面。难以从情感深处真正理解这一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意义或价值,也难以从中体悟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对本课知识的学习,需要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确立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理性看待宗教现象,理解其历史与社会背景;

法治意识:认识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

公共参与: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评”之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

(一)定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高中思政课性质定位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并指出围绕议题来设计活动是其重要的实施路径Ⅲ。因此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法,以“特别的‘爱为什么给特别的‘你’?”为总议题,下设两个分议题:“我国的民族格局有何特点?特别的‘你’”和“怎样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特别的‘爱’”。

(二)破题

课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务一学生分组搜集少数民族风俗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案例。任务二预习教材并构建知识框架,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使议题式教学有知可依,有源可靠。

(三)实施

导入,播放少数民族服饰视频,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特别的你”。

分议题一“我国的民族格局有何特点?特别的‘你’”。通过《红河谷》视频片段,进行议学活动,小组讨论“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民族格局特点和各民族的贡献,并且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本环节中,小组划分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敢想、敢说,这样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议题二“怎样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特别的‘爱’”。对比苏联民族政策教训与西藏发展实例,进行议学活动,讨论“苏联教训给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西藏的变迁对于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启示?”,引出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制度理解。本环节,有一定开放性,素材跳出国内民族问题,延伸向国外,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政治角度融会贯通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包容性,让学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谐共处,吸收借鉴他人的长处。

(四)结题

三个议题完成后,由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教师总结提升,强化制度认同。通过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实现“教—学—评”结合,提升学习实效。

四、“教-学-评”之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优点

1. 紧扣课标,通过议题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与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教”“学”一致。

2. 问题链设计层次清晰,涉及到的知识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符合认知规律,促进思维深化。

3. 多元评价贯穿教学,及时反馈学情,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实现“学”“评”一致。

(二)不足

1. 导入部分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未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需增强互动性与素材吸引力;

2. 议题二讨论材料不够丰富,只有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没有将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案例加入其中,缺乏中外对比深度,影响讨论效果;且讨论时间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需优化时间分配与素材准备。

结语

一堂成功的“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政治课,一定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围绕《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来调整课堂教学,改变课堂策略,最终实现“教- 学- 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Ⅱ . 邵永亮 . 高中政治教学中实践“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3,(07):160-162.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