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慢性病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

王志波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幸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前来社区门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22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因素评分,同时进行血压、心率、血糖观测记录,进而分析评价通过心理咨询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和相关生命体征的影响。结果 (1)心理干预前后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观念等异常心理有显著改善,焦虑和抑郁减轻。(2)老年慢性病患者血压、心率、血糖指标与正常值差异减小。结论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血压、心率、血糖的控制。

关键词:心理因素 老年慢性疾病 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防御机制削弱,出现如血管硬化,血管壁斑块形成,血粘度增加等。同时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很敏感。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等方面有不安全感,孤独感较为普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行动速度减慢。一部分老人对应激事件反应强烈,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造成血压、心率、血糖等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心理因素是影响老人慢性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而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和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探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75-85,平均年龄(80+3)。由医师对这些已确诊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相应检查结果,并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对照选取该22名老年慢性病患者来社区门诊就医并接受心理测评评估和心理咨询后的心理测评数据和血压、心率、血糖等相应检查数据。

1.2方法

1.2.1心理测评  对前来社区门诊的患者,在征得本人同意后进行随机测评,由调查者进行相应指导,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2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前后各相关心理因素评分,每个研究对象均独立完成心理测量表测量。通过心理访谈,结合典型症状进行分析,鉴别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1.2.2观测记录老年慢性疾病相关典型症状和检查指标变化情况  血压、心率、血糖值变化情况,及出现头晕、心悸、气短、失眠等临床症状的频率和程度。

1.2.3由心理咨询师对22例病例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测评和通过心理访谈,确定有焦虑、抑郁等倾向的心理问题后,征得患者配合,根据来访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以及求助者中心疗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心理疏导,大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测评显示结果恢复正常,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减轻,头晕、失眠、心悸临床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测血压、心率,患有糖尿病患者观测血糖值并与进行心理干预前各项指标数值相比较。

2  结果

2.1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常出现头晕、失眠、心悸等临床症状和血压、心率、血糖异常,同时存在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倾向。通过对老年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和老年慢性疾病病理生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对心理咨询前后两组SCL-90测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分值大部分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分数呈正相关。

2.2出现心理问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通过有效心理咨询,相同药物治疗干预条件下,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与正常范围差距减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变化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首先,选择慢性病老年患者作为样本,并将他们按病种分开,分为高血压老年患者组,糖尿病老年患者组,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组。其次,将健康变化作为因变量,将健康评价的八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再将三种慢性病依次做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变化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与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四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四个维度对于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七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七个维度对于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七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七个维度对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健康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不同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差异。第一,北京市日常生活部分自理的老年人占比最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比最少。其他六个城市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比均高于北京市。总的来说,北京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最差,长春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以及成都市郫都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第二,北京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最大,其中高血压患者最多,青岛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位于第二位,长春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最低。在所有慢性病中,高血压在每个城市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第三,不同城市老年人配偶的健康状况相似,均表现为日常生活能自理的比例最高,且配偶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也都很高,其中,北京市配偶患有慢性病的比例达到了100%。所以,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对于这些养老模式的需求也会增加,发展多种养老模式,加强对养老院的监管,会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3)患者加强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高血压患者。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经常也患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服用降压药。轻度高血压患者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包括:控制体重、减少钠盐的摄入、补充钾盐和钙、减少脂肪的摄入、适度增加运动量、戒烟、减少饮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必须要定期选择服用降压药,如患有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需要选择相适应的降压药。加强宣传。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但对疾病的认知与预防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的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各地区的医院可以联合起来,在人口流量大的公园、商场处,每年开展几次大型的慢性病预防宣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也可以和当地的报刊合作,办理健康报专栏,宣传各种慢性病的预防知识。还可以在各个社区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对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情可使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协调平衡,分泌有益的生化物质,提高免疫功能。而焦虑、抑郁、孤独等异常心理状况,很可能是导致老年慢性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潜在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加上自身的努力,改正错误的认知、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老年慢性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46.

[2]赵伟栋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