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谢嘉敏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六中学 730030

引言:“双减”政策的落地,促使教育回归本质,对各学科教学提出新要求。初中美术教育长期受传统模式束缚,存在教学与生活割裂、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入,为初中美术教育变革带来契机。它将生活元素与美术课堂紧密结合,既能响应“双减”减负增效号召,又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综合素养。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索其有效路径,对推动初中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双减”旨在减轻学生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腾出更多探索兴趣的时间。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将课堂与生活场景结合,能打破传统美术教育重技法、轻体验的局限,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缓解学习压力,实现“减负增效”。同时,生活化教学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帮助学生建立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契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弥补传统教育与生活脱节的不足,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可行性分析

生活中丰富的艺术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充足素材,如传统手工艺、建筑装饰、广告设计等,便于教师取材设计课程。此外,“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余时间增多,有更多精力参与生活化美术实践活动。教师可通过组织户外写生、生活物品改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也为生活化教学助力,多媒体设备能展示丰富的生活艺术案例,线上平台还可拓展教学空间,方便师生互动交流,推动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

二、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教学目标

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旨在通过将生活与艺术深度融合,实现三重目标。其一,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如建筑线条、自然色彩等,培养对美的敏锐洞察力;其二,增强实践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如废旧物品改造、生活场景写生,将创意转化为作品,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其三,促进情感价值观发展,通过感受生活艺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化认同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情感,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二)教学原则

在实施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时,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生活性原则,以生活为课堂延伸,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家乡传统手工艺、校园文化活动等,增强教学亲和力;二是实践性原则,注重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开展户外采风、艺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三是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作,教师仅作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事物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建筑之美”主题教学中,以当地特色古建筑、现代地标建筑为案例,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结构、装饰细节,分析其美学价值。组织学生收集家庭老照片,开展“时光记忆——家庭相册插画创作”活动,将生活记忆转化为艺术创作,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切感与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采用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方法。开展“校园植物写生”户外课堂,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植物形态、光影变化,用画笔记录生动画面;举办“旧物改造创意赛”,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纸箱、塑料瓶等材料,制作实用或装饰性艺术品,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学习美术知识[1]。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建立多元生活化评价体系。除了教师评价,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如在“班级文化墙设计”项目后,学生从创意、协作、完成度等维度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还可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在“家庭装饰小能手”活动中,让家长对孩子利用美术知识美化家居的成果进行反馈,使评价更贴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结语:“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成功搭建起美术与生活的桥梁。通过一系列创新策略,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实现美育育人价值。然而,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未来需持续深化对生活化教学的探索,进一步挖掘生活艺术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让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在“双减”浪潮中不断优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芬,刘涛.生活化教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2), 67-72.

[2] 陈丽,李海.生活化评价体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构建与应用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 2023(9),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