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价值的评估与提炼

作者

蒋晓静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浪花苑分园

引言

苏州胜浦地区的浦韵文化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是地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是文化认知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将浦韵文化融入幼儿游戏活动,既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又能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当前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仍存在价值定位模糊、评估标准缺失等问题,导致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对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进行系统评估与科学提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也是推动当地学前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苏州胜浦地区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现状

(一)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情况

浦韵文化涵盖胜浦地区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当前当地幼儿园在设计相关游戏活动时,已初步尝试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部分幼儿园会结合胜浦传统节庆设计游戏,或借鉴当地民间手工技艺开发动手类游戏活动。但整体来看,文化元素与游戏活动的融合仍处于表层阶段,未能深入挖掘浦韵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教育价值,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系统性。

(二)幼儿园与文化资源的联动状态

幼儿园在开展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时,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幼儿园缺乏主动对接当地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资源的意识,未能将外部文化资源转化为游戏活动的教学支持;另一方面,即便有联动,也多停留在邀请外部人员偶尔开展讲座或示范活动的层面,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导致文化资源难以持续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养分,活动开展缺乏连贯性与深度。

(三)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与体验程度

在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凸显。部分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求,过于强调文化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幼儿的游戏体验与主动探索。幼儿在活动中多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缺乏自主选择、自主创造的空间,难以真正感受浦韵文化的魅力,也无法通过游戏实现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活动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评估维度

(一)文化传承价值评估

评估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的文化传承价值,需关注活动是否有效传递浦韵文化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要看活动能否让幼儿初步了解胜浦地区的传统民俗、地方语言等文化内容,是否能引导幼儿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与魅力,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还要评估活动是否为浦韵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能否在幼儿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为地域文化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发展价值评估

从幼儿发展角度评估,需围绕幼儿的全面发展需求,分析活动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动作技能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在认知层面,评估活动是否能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提升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在情感层面,看活动能否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好奇心与审美情趣;在社会交往层面,评估活动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促进幼儿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发展;在动作技能层面,关注活动能否锻炼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与身体协调能力,助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

(三)教育实践价值评估

教育实践价值评估主要聚焦活动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评估活动是否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否为幼儿园特

色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思路,能否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看活动是否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三、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价值的提炼路径

(一)深化文化元素与游戏活动的融合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胜浦山歌,需从幼儿认知特点与兴趣出发,打破 “单纯教唱” 的传统模式,将山歌元素拆解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游戏模块。例如,围绕胜浦山歌中 “渔耕生活”“自然景致” 的核心主题,设计 “山歌情境扮演” 游戏:教师用绘本呈现山歌里 “摇船捕鱼”“田间插秧” 的场景,让幼儿佩戴鱼形、稻穗形道具,跟随山歌节奏模拟划船动作、模仿农作物生长姿态,在肢体互动中理解山歌传递的生活图景。同时,结合幼儿对韵律的敏感度,开展 “山歌节奏创玩” 游戏:提取胜浦山歌特有的 “吴侬软语” 腔调与简单节奏型,用铃鼓、响板等乐器让幼儿尝试为山歌伴奏,或鼓励幼儿用 “咿呀哼唱”“短句仿编” 的方式,将自己的游戏经历(如 “搭积木”“玩滑梯”)融入山歌旋律,既保留胜浦山歌的文化基因,又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创作成就感,实现文化感知与游戏乐趣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

整合多方资源是提炼活动价值的重要支撑。幼儿园应主动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非遗保护中心、社区、家庭等主体的联动,构建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一方面,邀请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参与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为活动提供专业的文化支持;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的文化场所、历史遗迹等资源,开展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魅力。

(三)聚焦幼儿需求优化活动设计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其需求和兴趣是优化活动设计的关键。幼儿园在设计活动时,必须深入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以幼儿为中心的活动体系。例如,针对小班幼儿,可以设计一系列直观、有趣的感官体验类游戏,如色彩认知、形状匹配等,以激发他们的感官发展。而对于大班幼儿,则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探索类游戏,如科学实验、角色扮演等,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幼儿园应鼓励幼儿参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还能在积极参与中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

浦韵文化幼儿游戏活动作为苏州胜浦地区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幼儿发展价值。通过对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多维度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以及科学价值提炼路径的探索,可为当地幼儿园开展此类活动提供清晰的方向与可行的策略。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活动设计与评估机制,推动浦韵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幼儿在文化浸润与游戏体验中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为学前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贡献地域力量。

参考文献

[1] 方玲. 儿童视角下民间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创新实践[J]. 读写算,2025,(29):106-108.

[2] 谭润群. 混龄游戏在幼儿园户外游戏中的作用及策略[J]. 教育,2025,(21):79-81.

[3]徐琳琳.以趣养趣乐享足球——浅谈幼儿园足球游戏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1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