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中的施工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田震

身份证:500226199107106213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施工过程中若缺乏系统的环境管理,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为实现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在施工全过程中贯彻绿色理念,强化环境管理措施,推进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本文围绕施工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展开论述,探讨在实际建设中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协调路径。

关键词:施工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

一、公路工程施工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工程施工活动频繁,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施工场地,扬尘、废气、噪声等成为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大量机械设备高强度运作,燃油燃烧释放出大量废气,造成空气质量显著下降。施工材料堆放无序,粉尘长期漂浮在空中,污染范围不断扩展。土方作业频繁、水泥使用密集导致泥浆随雨水排入附近河流,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施工废弃物处理不规范,更加剧了土地和水源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破坏与植被退化加剧

大规模开挖与占地活动导致原有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林地、耕地被征用用作施工场地,植被被连根铲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被打破。地表裸露面积增大,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上升。施工过程中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干扰,部分珍稀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生态恢复措施实施滞后或流于形式,造成施工区域长期处于生态脆弱状态,影响区域生态平衡。

(三)施工资源浪费严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工程单位在资源配置与调度方面缺乏科学性,导致大量建筑材料使用效率低下。施工设备的频繁启停与低效运转,造成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部分项目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重复作业、返工频发,进一步加重资源消耗。水资源利用管理不善,在清洗、养护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物资采购和储存环节缺乏计划性,原材料管理粗放,损耗率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亟需解决。

二、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施工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建设科学、系统的环境监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施工全过程环境风险的实时掌控。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扬尘、废气、噪声和污水是影响施工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建立环境监测系统需从信息化技术入手,配备自动采集与分析设备,构建施工环境数据平台,实现对环境各项指标的动态记录与趋势分析。数据采集需覆盖施工现场的多个关键位置,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通过定期输出监测报告,不仅可以对超标污染行为进行及时处置,还能作为评估项目环保绩效的重要依据。施工单位应明确环境监测责任人和处置流程,确保监测结果被有效转化为管理行动。同时,可联合地方环保部门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增强监测结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监测体系不仅应涵盖建设期,还应向维护期和使用期延伸,保障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安全。环境数据的积累还能为区域生态风险建模、政策制定和施工技术优化提供支持,推动环境管理走向智能化与科学化。

(二)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全面应用

绿色施工技术的全面推广是实现环保型公路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传统施工模式中,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绿色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生态水平。在材料管理方面,应加强施工物资的分类堆放与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在施工设备方面,应优选低能耗、低排放、自动化水平高的环保型机械,通过技术替代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污染风险。在施工工艺方面,应优先采用湿法作业、预制构件拼装、低噪声施工等绿色工艺,减少现场作业强度和施工扰动范围,降低对环境的干扰程度。施工用水方面,应建立中水回用系统,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将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绿色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出环保责任意识,也能带来成本节约和工程质量提升的双重效益。施工单位应通过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鼓励一线人员学习掌握绿色施工技术,提高其应用积极性与执行力,真正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项施工环节。

(三)优化施工组织管理机制

施工组织管理机制在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对环境影响控制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组织方式多以进度优先、成本为重,往往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系统性干扰。因此,应构建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将生态保护要求贯穿于项目决策、执行与监督各个环节。在工程筹备阶段,管理方应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结合区域生态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环保施工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设立环境保护责任小组,明确各层级岗位的环境管理职责,对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控制、水土保持、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进行实时监管。管理机制中应引入定量化考核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项目质量与绩效考核体系,使环保行为不再是附属任务,而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加强与地方生态管理部门的联动,形成施工单位、监管部门与社区居民的多方共治格局,提升施工管理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通过构建系统高效的施工组织机制,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与工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强化生态恢复与绿色景观建设

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是公路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工程完工后的环境质量与生态承载力。在施工结束后,裸露地表、破坏地貌以及植被消失等问题往往成为区域生态系统难以自行恢复的障碍。因此,应依据区域自然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规划。在植被恢复方面,应选择当地原生植物为主的组合方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带来的生态风险,并通过混播与梯度种植技术提高植物群落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在地貌恢复方面,应恢复原有地形起伏与排水系统,通过生态护坡、台阶绿化等工程手段增强土地的防护能力与美观度。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融合生态功能与人文关怀,在公路沿线设置绿色缓冲带、行人休息区和生态文化展示区,不仅提升道路的视觉舒适性,也增强公众的生态认同感。恢复过程不应以短期绿化为目标,而应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建,建立可持续运行的自然循环系统。通过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的同步推进,可有效改善施工后遗症,提升公路工程的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结束语

公路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唯有强化施工环境管理、科学应用绿色技术、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实施全面生态恢复,方能真正实现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施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应协同发力,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洪涛. 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公路与汽运,2023,43(02):123-125.

[2] 刘颖. 绿色施工理念在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J]. 中国科技博览,2023,43(1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