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理念下四川高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路径探索

作者

刘林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这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学生培养,成为提升育人成效的关键。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本文聚焦四川高职院校,围绕如何构建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析,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结合四川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协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四川高职院校提升育人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从而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然而,传统育人模式在新时代教育需求面前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协同。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落实该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川省作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23年发布《四川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家校社协同”的要求。近年来,众多四川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家校社共育云平台”,通过推送学生实训操作视频、学业进步曲线等数据,实现家校高效沟通,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尽管四川高职院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提升育人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析及价值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析

“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全员育人强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家长顾问+行业专家+社区志愿者”五维育人主体。这一模式要求所有参与者树立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职责,形成“人人育人”的教育生态,从而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单兵作战的局面,凝聚各方合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支持。

2.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周期,涵盖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通过建立“职业认知→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终身学习”的成长档案,实现育人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一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更注重其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持续性的教育支持。

3.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构建“课堂教育+企业实践+家庭熏陶+社区服务”的多元育人场景。通过“技能链-文化链-德育链”的三链耦合机制,从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学生营造立体化的成长环境。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

“三全育人”理念聚焦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深度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资源,构建起立体且多元的成长支持体系,全方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家庭情感滋养、学校知识培育和社会阅历磨砺的协同作用,推动学生在知识、品德、体能、审美、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家庭作为学生品德塑造的基础,学校作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社会作为实践锻炼的平台,三者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2.提升教育整体效能。该理念倡导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过度依赖学校的单一格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学校专注于知识传授,家庭侧重于品德塑造,社会提供实践平台。这种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合作模式,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规避了资源闲置与错配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教育的整体效能。

3.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三全育人”理念通过资源整合,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学生来自何种家庭经济状况或身处何种地域环境,都能在这一理念的覆盖下,享受到更为均衡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弥合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三全育人”理念通过促进资源均衡分配,为筑牢这一基石贡献了关键力量。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结合自身经验提供职业指导;学校通过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社会则通过实践基地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三者协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2.满足职业教育特殊需求,助力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就业导向性等特点,相较于普通教育,更依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需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可确保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个性化指导,社会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这种多方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职业教育育人体系,提升社会认可度

家校社协同育人弥补了职业教育中单一学校教育的不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学校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理解职业教育目标与方法;社会通过实践基地和就业指导,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可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升其社会认可度。通过社区活动、企业合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成果,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四川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3.1 创新实践亮点

3.1.1 智能化数字平台的应用。四川高职院校广泛利用智能化数字平台,搭建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渠道。绝大多数院校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线上工具,及时全面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动态和生活状况,涵盖课程安排、考试成绩、活动参与等关键信息。调查显示,95%的院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生动态,80%的班级建立了活跃的家校沟通群。例如,成都某职业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学生实训课程表现及学习成果;部分院校开发专属家校互动APP,如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蜀匠通”APP,实现家校社信息共享与实习动态跟踪,显著提升家校沟通效率与质量。

3.1.2 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四川部分高职院校探索“三协同、四整合、五衔接”的产教融合模式,与企业、行业协会深度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超过60%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合作企业达2000余家。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例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五粮液集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德阳某高职院校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准设置课程内容。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1.3 社区资源共享与社会实践育人。社区在高职院校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双流协和社区与院校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环保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社区借助学校人才优势,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2 存在的主要困境

3.2.1 协同育人意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校内资源,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校沟通主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被动开展,缺乏常态化机制。部分企业因担心实习影响生产效率且投入成本较高,参与育人积极性不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能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和职业标准支持。此外,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网络不良信息和功利主义思想,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

3.2.2 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责任边界模糊,存在“学校主导、家庭缺位、社区旁观”现象。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各方职责不明确,导致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此外,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科学评估育人效果。

3.2.3 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协同育人内容主要围绕学业成绩和就业问题展开,家校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存在差异。部分家长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品德培养和职业规划引导,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较低。部分高职院校过于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提升,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不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社会资源在育人中的应用不够充分,部分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不对口,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这就难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四川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4.1 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模式。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协同育人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方育人工作。制定详细的协同育人责任清单,明确各方职责,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问题。学校作为育人主导者,负责制定育人目标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家庭作为育人基础,负责品德教育和生活习惯培养;社会作为育人拓展平台,提供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各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家校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或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高效的沟通协作网络。利用智能分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心理变化,为家长推送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为学校和社会提供精准的学生需求数据,助力各方制定针对性育人策略。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育人效果、参与度、资源整合等维度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2 打造“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入学阶段:学校联合家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及学生在校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与职业方向。

学习阶段:学校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业成绩和思想动态。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和家长开放日,增进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了解。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改革。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将实际生产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毕业阶段:学校、家庭、企业共同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学校举办招聘会,邀请企业到校招聘;教师提供就业咨询与职业规划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就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并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4.3 拓展“全方位”协同育人资源

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打破课程壁垒,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和跨专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经验与人生阅历;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发挥家庭在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不断拓展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建立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校外实践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另外,邀请行业协会参与专业建设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社会竞争力。

五、“三全育人”理念下四川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5.1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深度合作

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深化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长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讲授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及青少年心理特点等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家访制度,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课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5.2 拓展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领域

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与社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育人质量。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育人全过程。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与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应与社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论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会文化场馆、科技馆等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5.3 完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协同育人提供政策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协同育人项目的开展和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育人工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工作成效,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依据。

学校应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与任务,将教职工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六、结论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路径的探索对于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以及拓展“全方位”协同育人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四川高职院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四川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未来。四川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理念,优化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钱昆.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3(9): 10-14

2. 陈留远.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公关世界, 2023, (23): 67-69

3. 肖德钧, 王士恒, 杨善江. “三方协同、二维测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及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培训, 2023, (12): 79-82

4. 祁芬. 创新“三全育人”机制促进学校“双高”建设研究[J]. 才智, 2023, (25): 155-158

5. 马艺滔. 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02): 31-33

6. 倪闽景.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 人民教育, 2021(8): 19-22

7. 李启迪, 李朦, 邵伟德. 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9): 135-144

8. 毕诚.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考[J]. 人民教育, 2021(11): 61-63

9. 程豪, 李家成.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0): 33-42

10. 孙夕礼. 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如何作为[J]. 人民教育, 2021(8): 29-32

11.盛毓. 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J]. 人民教育, 2019(22): 24-26

12. 李莉萍.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J]. 教育探索, 2001(7): 26-27

13. 中国儿童中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顶层设计[J]. 中华家教, 2024(3): 9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TZX25YB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