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以儿童科普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
朱敏娴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 215431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着重于对学生品德的精心培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致力于使学生在品德修养与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均得以良好成长,进而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进步之期望,为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石。科普剧,作为新兴科普传播样式,融过程性、情境性、趣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身,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将其引入小学科学教育领域中,寓教于乐,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立德树人” 的教育视角出发,以我校创编的《水葫芦历险记》为例,探讨儿童科普剧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儿童科普剧;科学素养
一、以儿童科普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实践
(一)分析学情,夯实育人之基
在科普育人的征程中,分析学情犹如大厦之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精准的学情分析能够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教师可以明晰学生在科学领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仅停留在简单现象的知晓,还是已对某些原理有初步涉猎。以此为据,便能为科普剧的知识内容确定适宜的起点与深度。
同时,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洞察也是学情分析的关键部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学生对科普内容的偏好各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选择的科普剧应具有简单明了的剧情、色彩鲜艳的舞台布置以及生动有趣的角色形象。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产生兴趣。总之,只有扎实地分析学情,才能为科普育人筑牢根基,使科普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主题,聚焦素养目标
科普剧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其与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的契合度直接关乎科普剧的教育成效。教育目标明确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应达成的预期成果,课程标准则为教学内容与要求提供了规范框架。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科学课程大纲,选择了植物的繁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核心科学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最终确定了以“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为主题的科普剧活动。故事围绕着一个小女孩出国旅游带回了一株水葫芦植株展开,从动物和植物的角度展现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这样的主题选择,在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里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知识,逐步达成教育目标中设定的对科学现象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使科普剧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与拓展,助力学生在科学素养提升之路上稳步前行。
(三)剧本编写,促进深度理解
科普剧的核心要义在于有效传递科学知识,故而其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堪称重中之重,不容有丝毫偏差。然而,为使科普剧摆脱枯燥刻板的固有印象,让语言充满生机活力,令那些晦涩艰深的科学原理摇身一变,成为易于理解与记忆、通俗易懂的知识宝藏,在对原理进行阐释时,巧妙运用诸如反问、比喻、拟人等恰当的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种良策。与此同时,适量融入一些饱含时代韵味的流行用语,能够促使科普剧的语言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更具亲和力。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剧本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热情高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为植物设计独特的个性和语言。例如,小鸭子被描绘成呆萌可爱、傻乎乎的吃货的样子,当它被成群的水葫芦挤得无处容身时会摸着自己的嘴巴大喊:“我的嘴被挤得更扁啦!” 博士在介绍水葫芦的繁殖方式时,小鸭子会疑惑得提问:“像我们一样下蛋吗?”这种拟人化的创作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
(四)导演编排,整合呈现内容
在导演与排练阶段,师生携手合作,借助各类艺术表现形式,致力于把科普剧剧本里的抽象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现场场景以及鲜活灵动的角色形象。此过程中,导演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导演需依据演出时长的限定、表演者实际的能力水平与驾驭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对剧本予以灵活变通地处理,其中涵盖对剧本里的角色数量、人物台词等内容进行适当的增添或删减等一系列精细工作,从而确保科普剧在最终呈现时能够达到最佳效果,既符合演出的实际要求,又能充分展现出剧本的精髓与魅力,让科普剧在舞台上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力推动科普教育与艺术表演的有机融合。
在《水葫芦历险记》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长分配角色。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就担任小女孩、小鸭子等主要角色;有的学生对道具制作感兴趣,就负责制作池塘背景、植物道具等。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行为和台词背后的科学含义。例如,扮演水葫芦的学生,需要理解自己在舞台上的动作(被喷农药后又慢慢恢复等)和台词(关于繁殖方式、物种入侵等内容)所代表的科学知识。
(五)演出展示,启智涵育素养
在学校科学教育领域,科普剧演出对参演者与观众而言均颇具新颖性。即便历经漫长的调整与排练阶段,正式演出时仍有诸多要点需留意。其一,务必基于学生的学情状况,巧妙地对科学知识予以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既能轻松接纳又能拓展视野。其二,演出时台词表达应契合生活情境,坚决摒弃说教式腔调,力求真实且富有趣味,以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其三,教师作为流程掌控者,需以演员为核心主体,充分给予表演人员自由发挥空间,使其能全身心沉浸于角色塑造之中,伴随剧情逐步推进,自然而然地将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引向高潮,让科普剧的科学传播与艺术感染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为学校科学教育注入全新活力与魅力。
终于,备受期待的科普剧《水葫芦历险记》在学校宽敞明亮的报告厅拉开了帷幕,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眼睛都聚焦在舞台上,准备跟随剧情开启一段奇妙的科学之旅。《水葫芦历险记》如同一个神秘的知识宝盒,即将在这个舞台上向师生们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将科学知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人。演出结束后,还设置了问答环节,由台上的小演员提出与剧情相关的科学问题,如 “为什么水葫芦到了中国繁殖速度就不可控了?”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实践效果
经过一系列扎实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一)知识理解与记忆方面
通过科普剧这一生动有趣的形式,学生们在参与和观看的过程中,对植物繁殖、外来物种入侵等原本复杂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理解。科普剧中形象的表演和情节展示,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植物繁殖的奇妙过程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不再只是从书本上生硬地记忆知识,而是在情境中感悟和体会。如今,学生们能够准确地阐述植物繁殖的不同方式,如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各自的特点,也能深入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各种途径,如贸易运输、人为引进等。
(二)兴趣与态度方面
很多学生坦承,在接触科普剧之前,一直觉得科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那些复杂的公式、抽象的概念,常常让他们望而生畏。然而,科普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生动的表演、精彩的剧情,将科学知识以一种鲜活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原本对科学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如今也开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去发现。课后,这些学生还会主动阅读科学类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大大增强,在科普周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动来到展板前学习知识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他们认真阅读展板上的内容,不时相互交流讨论。
(三)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方面
在科普剧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教师的客观评价可以明显看出,学生们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来自不同年级、拥有不同性格的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在制作道具、排练台词等具体环节中,他们积极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就像在制作大型植物道具时,五年级的学生凭借着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负责设计框架,而三年级的学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细节装饰上大显身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一个个精美的道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基础。
四、总结
总之,儿童科普剧在“立德树人”视角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成果显著,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儿童科普剧的形式和内容,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亮.“与科学家对话”科普剧开发及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黄晓钰.科学教育中科普剧资源的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