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资源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探究
高红
山东省济宁市第三中学 272001
一、校本资源在“浸润式”思政育人中的独特价值
(一)拓展教育内容
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对深化思政教育内涵意义深远,能够有效拓展其深度与广度。校史文化是重要的切入点,学校可组织教师系统梳理校史档案,编撰校本教材并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阐释校史中的关键事件、办学理念及发展脉络,助力学生领悟学校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此外,地域特色资源同样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各地区独特的历史传承、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均可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内容。
(二)创新教育形式
为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可通过校本活动创新教育形式,以此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学校社团作为学生兴趣发展与自我展示的平台,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优质载体。同时,校园设施也不容忽视,合理运用宣传栏、文化墙等,能有效展示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整合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是校本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浸润式”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跨学科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思政课程,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例如,可开发“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课程,整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的同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理论知识;还可以开发“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跨学科课程,整合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科技创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校本资源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挖掘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在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诸多知识点可与校本资源深度融合,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以七年级上册“友谊的天空”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深入挖掘校内优秀学生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真实事例,将其有机融入课堂。通过讲述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友谊实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友谊的本质与价值,进而引导学生珍视同窗情谊,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习体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托校本资源构建情境,是落实“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的关键路径。教师可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校本特色资源,综合运用图片展示、视频展播、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段,营造鲜活生动的教学场景。以九年级上册“踏上强国之路”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系统梳理学校所在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成果,将其转化为多媒体教学素材,助力学生深化理解。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策略
1.打造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景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具象呈现,更是开展“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学校可深度挖掘校本文化特色,构建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如通过建设校史长廊,系统陈列学校发展脉络、教育成果及杰出校友事迹,帮助学生深化对校史文化的认知,强化其认同感与归属感。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深化思政教育内涵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浸润式”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学校可充分挖掘人教版教材与校本资源,设计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在国庆节期间,策划“我爱祖国”主题文化节,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组织红色经典诵读、开展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抒发爱国情感,培育民族自豪感。
3.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拓展思政育人空间
在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动下,网络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场域。学校应充分挖掘网络平台潜力,构建独具校本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态,以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可打造专业化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围绕人教版教材体系,系统整合学习资料、教学视频,并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深度解析,为学生自主研习提供优质资源平台。同时,通过搭建校园网络论坛,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构建师生互动场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收获、生活体悟与社会见解,教师则通过即时引导与专业点评,深化师生思想交流与价值引领。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策略
1.组织参观访问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参观访问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突破校园空间局限,深度感知社会现实,进而拓宽认知维度,深化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学校可依据人教版教材知识体系,整合校本特色教育资源,系统规划并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以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单元教学为例,可通过实地探访生态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场所,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切身感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从而培育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主动思考,鼓励其与行业人员进行专业交流,切实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品德养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学校可充分挖掘校本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社区实际需求,系统设计并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实践。如依托社区养老机构,组织学生开展助老服务,通过居室清洁、文艺表演、情感陪护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认知,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同时,围绕校园周边社区环境治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公共区域清洁等环保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态保护意义,进而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结语
基于校本资源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以人教版思政教材为依托,深度挖掘并发挥校本资源特色优势,借助多元实践策略,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收获显著育人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校本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今后需深化校本资源挖掘整合,构建完备的校本资源库,优化资源质量与适配性;同时强化教师培训,增进其对该育人模式的认知与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1] 曹小旭, 蒲婉云, 乞佳." 浸润式" 校本培训: 立体护航新任教师专业成长[J]. 中小学管理,2021,(03):41-43.
[2]陈蓉菲,谢闰光,陈奋."浸润式"心育课程建设例谈[J].新班主任,2023(S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