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种植技术与病虫害有效防治关键对策论述
王芳
杭锦后旗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400
1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种植技术
1.1 准备工作
在生态进行林业栽培前,充分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当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水资源,确保所选树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一步骤是后续种植工作的基础,只有选对了树种,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达到较好的平衡与稳定。此外,还需要评估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为林业栽培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林业栽培项目的顺利实施。
1.2 选种、选苗
选种是林业栽培的首要环节。应优先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乡土树种,这些树种通常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树种带来的风险。在选苗过程中,要严格筛选健康的苗木,确保其根系发达、枝干强壮。对于新引进的树种,要进行充分的适应性试种,观察其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1.3 育苗
育苗是林业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建立科学的育苗体系,包括苗圃规划、土壤改良、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等各个环节。在苗圃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在播种育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播种量和深度,确保苗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应。同时,要注重水肥管理,为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
1.4 移栽
移栽是林业栽培的关键步骤之一。在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去除病虫害枝叶和过密枝条,提高苗木的通风透光性。同时,要根据树种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移栽时间和方法,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在移栽过程中,要注重保持森林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破坏生态环境。对于需要补植的区域,要及时进行补植和抚育,确保整个森林的健康稳定发展。
1.5 施肥
合理的施肥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应根据树种、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有机肥料和化肥的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林木生长。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频率,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土壤盐碱化和营养失衡。同时,要注重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和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1.6 灌溉
有效的灌溉可以保证林木对水分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应根据树种、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灌溉时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进行灵活调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水资源的现象发生。在灌溉过程中,要注重节约用水和提高灌溉效率。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要加强灌溉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1.7 修剪
修剪是保持林木美观和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根据树种、生长阶段和枝条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的修剪方案。对于过密的枝条要及时进行疏剪和截剪,促进通风透光和树木的生长。在修剪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枝条和树干免受机械损伤和病虫害侵袭。同时,要注重修剪的时机和方法,避免过度修剪导致树木生长受阻和枯死现象的发生。
1.8 除草
除草是保持林地清洁和防止杂草竞争的重要措施之一。应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除草。在除草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林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及时清理病株和枯枝落叶等废弃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覆盖物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1.9 间伐
间伐是调整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根据林分结构、林木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科学的间伐计划。在间伐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间伐强度和间隔时间,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强间伐后林木的抚育和管理工作,包括清除采伐剩余物、促进林木生长和病虫害防治等。此外,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
2 病虫害有效防治对策
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或寄生虫进行防治的一种环保型方法。例如,利用瓢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放生天敌昆虫如蜈蚣、螳螂等捕食性昆虫来消灭害虫;采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来对抗病虫害。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防治的效果受到环境条件、天敌种类和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如捕捉、粘捕、辐射等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例如,使用粘虫板捕捉飞虫;利用捕虫灯吸引并杀死夜蛾等害虫;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杀死某些病原菌等。物理防治方法简单易行,但适用范围有限,且无法解决一些顽固性病虫害问题。此外,过度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并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控是指使用化学药物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这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方法,该方法的防控效果较为理想,见效速度快,适用于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控工作。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物不仅会污染生态环境,还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问题。因此种植人员应转变自身的病虫害防控理念,优先选择生态防控方式,辅助使用化学药物。如果必须使用化学药物,要遵循安全、高效、环保的防控原则,注意不能过度依赖药物,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规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合理控制用药频率与剂量。要注意不能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用药时可以选择喷雾、涂抹、注射等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喷雾方式。在应用该方法时要注意选择无风的天气,否则药剂容易被吹散,会影响防控效果。如果是局部的病虫害问题,那么可以选择涂抹法进行控制,可以在树木的枝干或其他部位直接涂抹药物。当树干内部出现病害后,可以采取注射法,这样药剂可以直达病虫害部位。要尽量定期轮换药物,综合使用多种防控方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生态模式下,种植人员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林业栽培技术,掌握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从多个方面提高林业生态质量。要做好选种、播种、移栽、灌溉、施肥、除草等每个环节的栽培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种植条件,选择适应能力与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品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不断优化林木生长环境。在防治病虫害工作时,要重视并使用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对病虫害发病情况进行监控,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控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营造出更加理想的林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锦源.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9,(10):49-50.
[2]罗进.基于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J].江西农业,2018,(20):83.
[3]夏霖辉.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18,(12):101.
[4]孙菊艳.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45+48
[5]景甫龙.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13,(2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