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
郭兵峰
身份证号码:621225199905222413
一、引言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易发生墩柱开裂、梁体位移、支座损坏等问题,据统计,7 级以上地震可能导致 30%-50% 的桥梁部分或完全失效,交通中断时间平均达 1-2 个月,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总损失的 20% 以上。传统抗震设计以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为原则,但既有桥梁因建设标准偏低、服役老化等原因,抗震性能衰减率达15%-30% ,难以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科学的抗震性能评估可准确识别薄弱环节,指导加固方案设计,使桥梁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降低 40% 以上,修复成本减少 50% 。在强震多发地区,研究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对保障交通生命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一)静力评估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 Pushover 分析)通过逐级施加水平力模拟结构屈服过程,可识别塑性铰出现顺序与分布,评估结果直观性强,但未考虑地震动的动力特性,对高墩桥梁(墩高 >30m )的评估误差超过 20% 。承载力验算方法基于规范公式计算构件抗震承载力,操作简便但忽略结构整体效应,墩柱与基础的协同工作考虑不足,导致约 15% 的评估结果偏于不安全。
(二)动力评估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采用实际地震波输入,可捕捉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模拟精度较静力方法提升 30% ,但计算量大(单桥分析耗时 >8 小时),且结果依赖地震波选取(不同波输入的位移响应偏差达 25% )。反应谱分析将地震动转化为加速度反应谱,计算效率高(耗时 <1 小时),但仅适用于规则桥梁,对曲线桥、斜桥的评估误差超过 30% 。
(三)性能化评估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以 “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目标” 为核心,定义从 “轻微损伤” 到 “倒塌预防” 的多级性能水准,可量化地震损失(如修复时间、经济成本),但性能指标(如位移延性系数)的阈值确定依赖经验,不同规范的取值偏差达 30% 。全生命周期抗震评估整合结构老化、荷载变化等因素,预测 50 年服役期内的抗震性能衰减趋势,为加固时机选择提供依据,但参数不确定性导致预测误差超过 15% 。
三、桥梁抗震加固技术
(一)墩柱加固技术
增大截面法通过外包混凝土或钢套管提高墩柱承载力,承载力提升幅度可达30%-50% ,但增加结构自重 10%-20% ,可能引发基础附加应力超限。纤维复合材料(FRP)加固利用其高抗拉强度(是钢材的 5-6 倍)约束墩柱横向变形,延性提升40%-60% ,且自重增加不足 5% ,但在高温( >60∘C )环境下性能衰减 20% 以上。隔震支座更换将普通支座替换为铅芯橡胶支座,可减少墩柱地震力 30%-50% ,但需控制梁体位移(限位装置允许位移 <150mm⟩ ),避免落梁风险。
(二)连接节点加固技术
梁体连接加固采用体外预应力或钢拉杆增强梁体整体性,减少相对位移(控制在50mm 以内),但预应力损失率需控制在 10% 以下。盖梁 - 墩柱节点采用钢套箍或碳纤维布包裹,提升节点抗剪承载力 20%-30% ,节点塑性转动能力增强 15% 。支座垫石加固采用环氧砂浆修补或增大尺寸,确保支座传力均匀,局部承压应力降低至设计值的 80% 以下。
(三)基础与附属结构加固
扩大基础或注浆加固可提高地基承载力(提升 20%-40%- ),减少不均匀沉降(控制在 10mm 以内);桩基础采用植筋或增加桩长,抗拔承载力提升 30% 以上。防撞护栏与伸缩缝加固增强其与主梁的连接,避免地震中脱落,护栏防撞等级提升至 PL3以上(可抵御 10t 车辆撞击)。
四、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的应用局限
(一)评估方法的适应性不足
现有方法对复杂桥梁(如斜拉桥、拱桥)的评估精度低,斜拉桥塔梁连接处的局部应力分析误差超过 25% ;未充分考虑土 - 结构相互作用,基础抗震评估偏于保守(安全系数过高 10%-15%) ),导致加固成本增加。性能指标与实际损伤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如位移延性系数达到 3.0 时,不同桥型的损伤程度差异达 40% ,评估结果指导性减弱。
(二)加固技术的协同性与经济性问题
单一加固技术难以解决多薄弱环节问题,如仅加固墩柱而忽视支座,地震中支座失效概率仍超 20% ;多种技术组合时存在兼容性问题(如 FRP 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不足1.5MPa) ,协同效应下降 15% 。
五、优化策略与发展方向
(一)提升评估方法的精准性
开发混合评估方法,结合静力弹塑性分析的高效性与动力时程分析的准确性,对关键构件采用动力分析(误差 <10% ),次要构件采用静力分析,计算效率提升 50% 。引入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考虑土 - 结构相互作用与材料非线性,复杂桥梁的评估精度提升至 85% 以上。建立性能指标与损伤的量化对应关系,如墩柱位移延性系数与修复成本的函数模型,评估结果的工程指导性增强 30% 。
(二)优化加固技术的协同与经济性
构建 “多技术协同加固体系”,如 “FRP 墩柱加固 + 隔震支座 + 耗能装置” 组合,抗震性能提升幅度达 50% 以上,成本增加控制在 15% 以内。推广新型低成本加固材料,如玄武岩纤维(成本较碳纤维低 40% )、超高韧性混凝土(UHTCC),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造价 20% 。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加固方案的效益成本比提升至 1.5 以上,投资回收期控制在 10 年以内。
六、结论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需兼顾精准性、经济性与耐久性,通过优化评估方法、协同加固技术、强化效果监测,可显著提升桥梁的抗震韧性。针对复杂桥型评估不足、加固成本过高等问题,需依托先进建模技术与新型材料,推动 “评估 - 加固 - 监测” 一体化发展。未来,结合数字孪生与智能材料的自修复技术,将实现桥梁抗震性能的动态优化与自主提升,为交通生命线的地震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炜. 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0(4):954-955. DOI:10.12277/j.issn.1673-7075.2020.04.0477.
[2] 李海廷.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4):2153-2154. DOI:10.12277/j.issn.1005-0043.2020.04.1075.
[3] 姜坤,刘海青. 市政工程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与养护加固策略探究[J]. 门 窗,2025(10):190-192. DOI:10.12258/j.issn.1673-8780.2025.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