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林莉莉
茂名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广东省茂名市 525099
前言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可引发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后果。准确、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至关重要,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其发展水平影响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行业发展。研究我国该技术的现状及趋势,对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状况,分析优劣并预测发展趋势。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学术资料梳理技术发展脉络;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法,剖析典型食源性微生物污染事件中的技术应用,同时关注行业动态获取最新科研成果,以研判未来趋势。
1 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现状
1.1 传统检验技术
1.1.1 平板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是经典的微生物定量方法,利用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形成菌落的特性计数。在检测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常用,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但耗时久,一般需 24 - 48小时或更久,对生长缓慢或特殊营养需求微生物检测效率低。
1.1.2 显微镜观察法 显微镜观察法通过涂片、染色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可初步分类鉴定,快速判断微生物存在与大致类型。不过,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要求高,仅能形态学鉴定,难准确到种属,易对相似形态微生物误判。
1.1.3 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 微生物测试片集培养基、试剂和显色剂于一体,操作简便,接种培养后通过颜色或菌落变化计数鉴定。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如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测试片。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上,对某些低含量微生物检测与平板计数法有差距。
1.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1.2.1 PCR 技术 PCR 技术能体外快速扩增微生物 DNA 片段,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常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但对实验条件和人员要求高,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且只能检测已知序列微生物。
2.2.2 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在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应用渐广,全基因组测序可获取完整遗传信息,用于鉴定和溯源。但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需专业知识和设备,限制在基层应用。
2.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 ELISA 技术基于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检测微生物抗原或抗体,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批量检测。近年来,借助纳米等技术提升了检测性能。
2.3 相关标准和规范
我国建立了以国家标准(GB)为主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标准体系,涵盖各类食品微生物限量、检验方法和规程,还有行业标准等。这些标准为检验提供统一依据,但随食品行业发展和新污染问题出现,部分需更新完善。
2 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不同地区技术水平差异大,发达地区检测机构设备先进、人才专业,能应用现代技术;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因资金有限,设备陈旧、人员素质不高,依赖传统技术,影响整体检验质量和效率。
2.2 检测效率有待提高
传统技术检测周期长,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操作复杂、前处理繁琐,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难以满足食品生产流通快速检测需求。
2.3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该领域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少,仪器多依赖进口。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欠缺。
2.4 复合型人才短缺
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需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不足。高校课程与实践脱节,行业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
3 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人工智能在检验中应用将拓展,如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技术快速、灵敏、微型化,将成重要方向。自动化仪器设备应用将减少误差、提高效率,检验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融合实现智能化管理。
3.2 高通量和快速检测
高通量测序有望成常规手段,提供详细风险评估数据。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如微流控芯片、等温扩增技术将涌现,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优点。
3.3 多技术联用和综合检测
单一技术有局限,多技术联用是趋势,如培养与 PCR、免疫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综合考虑微生物多因素进行全面风险评估预警。
3.4 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
食品行业多元化,检验技术将针对不同食品特性、工艺和消费群体,开发专门检测方案,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营养将推动特定微生物检测发展。
4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建议
4.1 加强区域技术均衡发展
政府加大对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投入,改善设备、培训人员。建立区域帮扶机制,促进技术交流,加强数据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4.2 提高检测效率与创新能力
加大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建立评价体系规范市场。鼓励企业创新,减少对进口技术设备依赖。
4.3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行业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4.4 完善标准与法规体系
跟踪国际动态,结合国情修订完善标准法规,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监督确保实施。
5 结论
6.1 总结
本文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现状,分析传统与现代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及存在问题,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我国该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面临诸多挑战。
6.2 发展展望
未来,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技术将朝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通过采取提升建议中的措施,该技术将不断进步,有力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林。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应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 赵榕,李怀林,刘清珺。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法规研究 [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3] 黄昆仑,罗云波。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体系 [J]. 食品科学,2019, 40 (1): 289 - 295.
[4] 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5] 刘秀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6] 陈君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7.
[7] 王锡昌,刘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8] 张春晖,李侠,孙君茂。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9] 徐幸莲,周光宏。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