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毫米波频段的相控阵天线波束扫描性能优化研究
王小明 杨皎皎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14
引言:
毫米波频段具备传输速率高、波束方向性强等优势,已成为新一代通信与雷达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相控阵天线在该频段应用广泛,但频率高、电磁波传播损耗大等特性对波束扫描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波束偏斜、主瓣展宽与副瓣增强等问题制约其工程应用。围绕性能优化需求,从天线结构、阵列布局与控制算法三方面展开探讨,以提升波束扫描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1 毫米波频段相控阵天线扫描特性分析
1.1 毫米波传播特性与天线设计挑战
毫米波频段(30GHz\~300GHz)具有频谱资源丰富、通信带宽大的优势,但也面临传播损耗大、衍射能力弱、穿透性差等挑战。在自由空间中,毫米波信号衰减显著,易被障碍物阻挡,在复杂环境中还会引发严重的多径效应。这些特性对天线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优化天线单元结构、提升方向性、降低阵元间耦合等手段,确保毫米波天线具备良好的辐射效率与波束扫描能力。
1.2 相控阵波束形成原理与扫描机制
相控阵天线通过调节各单元馈电相位差,在空间中形成可控波束。其波束形成基于干涉叠加原理,主瓣方向为相干叠加方向,副瓣则通过相消实现抑制。毫米波频段对阵列紧凑性、相位器件的线性度与响应速度要求更高。尤其在宽带系统中,频率变化引发的波束偏斜问题(Beam Squint)显著,需通过优化波束形成机制,提升频率自适应能力与指向控制精度。
1.3 扫描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相控阵天线波束扫描性能的评估涉及多个关键参数。波束扫描角度表示可覆盖的空间范围,反映系统的全向性。增益变化需控制平稳,避免边缘区域信号衰减。主瓣宽度影响角分辨率,决定目标辨识能力;副瓣电平越低,抗干扰能力越强,能有效抑制杂散信号。波束偏移则反映实际扫描方向与理论值的偏差,常因频率漂移或相位误差引起。上述指标构成扫描性能评价体系,为天线优化设计提供量化标准。
2 波束扫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 阵列结构对扫描性能的影响
相控阵天线的阵列结构设计对其波束扫描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阵元间距与阵列排列方式上。阵元间距必须严格控制在半波长以下,以防止在大角度扫描时出现栅瓣现象,导致副瓣强度上升并干扰主瓣方向的能量聚焦。线阵结构具有设计简单、计算方便的特点,但在二维空间中的波束控制能力有限,适用于狭窄波束需求场景。面阵结构则可实现二维扫描,提升方向性和空间覆盖能力,但对阵列均匀性、馈电一致性要求更高。在实际设计中,阵列的对称性、边缘效应处理方式以及阵列规模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主瓣宽度、副瓣电平以及波束扫描角度范围。合理的结构布局不仅有助于波束精确指向,还能有效压制副瓣和提升增益稳定性,是优化扫描性能的基础前提。
2.2 相位控制精度与器件误差
实现高精度波束扫描的关键在于对各阵元相位的精确控制。相控阵系统依赖相位器调节各单元的辐射相位,从而形成预期方向的波束。当相位控制出现误差时,将导致波束指向偏移、主瓣展宽甚至副瓣增强,严重影响系统性能。毫米波频段下,相位控制误差更为敏感,一方面由于高频信号对时间延迟响应极为迅速,另一方面受限于毫米波器件(如相控模块、移相器等)的制造精度与响应速率。此外,电控系统中的数字误差、量化精度不足、电热漂移等也会累积形成系统性相位偏差。因此,确保高精度相控器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及对控制系统的高精度闭环校准,成为保证扫描一致性与精度的核心手段。
2.3 频率依赖性导致的波束偏移
在宽带毫米波相控阵系统中,波束形成通常基于固定的相位差设计,这在窄带条件下可近似满足线性波前要求。然而,当信号频率变化较大时,由于相位与频率呈线性关系,相同的相位差将对应不同的时间延迟,从而导致波束实际扫描方向偏离预定角度,形成所谓的波束偏斜(Beam Squint)现象。这种偏移不仅影响通信系统中多用户波束的定向稳定性,也会在雷达系统中降低目标定位与跟踪精度。频率依赖性问题在毫米波频段尤为显著,因为该频段系统通常具备较宽的工作带宽。为抑制波束偏移影响,需采用延时型波束形成技术(如真延时线TDL)或宽带相位调控方法,以实现对频率变化的自适应补偿,从而保持波束方向的稳定性和精度。
3 波束扫描性能优化方法探讨
3.1 基于天线单元的设计优化
天线单元是决定相控阵整体性能的基础,优质的单元设计有助于提升波束形成精度与频段适应性。为满足毫米波宽带传输需求,需采用宽带性能良好的天线结构,如缝隙天线、Vivaldi天线、渐变阻抗贴片天线等。这类结构可在保持高增益的同时实现较宽的工作带宽。此外,毫米波频段下阵元间耦合效应明显,影响波束形成的一致性与方向性,因而需通过低耦合布局、隔离结构设计等方式抑制互扰。随着射频集成技术的发展,将天线单元与相位调控模块进行一体化集成,有助于缩小阵列体积、减少损耗并提升系统的可调精度,是优化天线单元的有效方向。
3.2 阵列布局与馈电网络优化
阵列布局直接关系到波束形状与扫描灵活性。传统均匀线阵或面阵结构虽便于设计,但在副瓣抑制和波束灵活性方面存在局限。非均匀阵列和稀疏阵列通过阵元位置优化,在减小系统复杂度的同时实现较低副瓣电平和更高的辐射效率。同时,采用类透镜阵列结构可在物理布局中形成聚焦能力,提升主瓣方向的能量集中程度。在馈电网络方面,引入优化分布式馈电、无源/有源混合馈电模式,有助于实现相控模块的灵活配置与精确控制,从而增强整体波束性能与系统适应性。
3.3 算法驱动的波束控制技术
波束控制算法是提升扫描性能的重要手段。传统自适应算法如最小均方误差(LMS)和高分辨率谱估计方法(MUSIC)能根据入射信号动态调整阵列权值,实现波束自动追踪与干扰抑制。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相控阵控制领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大量仿真或实测数据进行训练,可获得最优相位赋值策略,从而实现快速精确的波束指向调整与动态优化。这类算法具备自适应强、实时性好等特点,是实现智能化波束控制的重要方向。
结语:
毫米波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扫描性能直接关系到高频通信与雷达系统的效率与精度。围绕扫描特性、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法,从传播机制、结构设计到控制算法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多层次优化策略,具备良好理论价值与工程应用前景。随着AI算法、集成工艺及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未来毫米波天线系统将在智能化、低功耗、小型化等方面实现突破,为通信与探测领域提供更强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泽轩.一种高速磁浮情景下毫米波相控阵波束控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4.DOI:10.27005/d.cnki.gdzku.2024.000430.
[2] 邱 敬 业 . 毫 米 波 宽 波 束 圆 极 化 相 控 阵 天 线 研 究 [D]. 电 子 科 技 大学,2024.DOI:10.27005/d.cnki.gdzku.2024.003663.
[3] 王雅雯.Ku/Ka 双频双极化二维扫描共口径相控阵天线[D]. 电子科技大学,2024.DOI:10.27005/d.cnki.gdzku.2024.00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