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GBW光源在商业建筑景观照明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作者

李琳

上海制高景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5 年 6 月

引言

城市商业建筑景观照明从静态照明朝着动态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升级转变过程中,这种演变对于光源技术设定了更为严苛的标准。RGBW 光源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四通道混光体系及出众的色彩呈现能力,在商业照明领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特征。但在特殊建筑构造的应用中 RGBW 光源在安装形式、光污染管控等方面的问题依然需要解决。

1 RGBW 光源的技术特性与设计适配性

1.1 RGBW 光源的色域与混光原理

RGBW 光源运用红(R)、绿(G)、蓝(B)、白(W)四个通道的混光方法,与传统的 RGB 三原色光源比起来,其光谱叠加的特性可以带来更为广阔的色域覆盖范围及更强的色彩还原能力[1]。增添的白光通道很好地改善了 RGB 光源在较低色温区域显色效果不佳的状况,让白光的表现更纯粹,也提高了混合色彩的鲜艳程度。在商业建筑景观照明领域,此特性利于 RGBW 光源能够准确展现出设计要求的动态光照效果,自然白、暖白这类对显色要求较高的场景。传统 RGB 光源没有独立白光,容易出现色彩失真的问题,RGBW 光源可以有效避免。依靠精确的混光算法控制,RGBW 光源能够实现平顺的色彩过渡,满足高标准的视觉呈现方面的需求[2]。

1.2 商业建筑照明的需求匹配

商业建筑的景观照明工作需要考虑功能性和艺术性。RGBW 光源具备动态场景适应能力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在举办节日活动或特定商业活动中,光源应具备快速转变色彩模式的能力。玻璃幕墙是现代商业建筑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外立面材料,其拥有较高的透光性和反射特性,给灯具的光学设计带来了挑战。RGBW 光源能利用定向配光和亮度调节的手段,减少不必要的反射光造成的污染,保障建筑轮廓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秉持人本照明设计原则必须严格把控眩光问题。RGBW 光源依靠精准的光束角控制和亮度分级管理,能减少对行人和周边环境的视觉干扰符合城市光环境规范要求。

1.3 节能与智能控制集成

RGBW 光源具备脉宽调制调光技术。这项技术调整 LED 驱动电流的占空比可实现无级亮度调控的效果,保证色彩一致性降低能耗。在大型商业建筑项目中,多设备间需要协同控制。DMX512 协议凭借其可靠程度高鸡儿实时性强特点,成为主要选择。该协议能够支持多达 512 个通道的数据传输工作,可实现 RGBW 灯具的集群化同步控制,保障动态效果的流畅性和一致性。借助集成智能控制系统,RGBW 光源能够与环境光照传感器或时间编程结合,自动切换运行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2 商业建筑景观照明的施工关键技术

2.1 灯具选型与安装设计

商业建筑景观照明工程中,灯具的挑选工作需考虑环境适应性和结构兼容性等关键因素。RGBW线条灯作为重要的照明设施,需要具备 IP65 及更高的防护等级,才能让其在户外复杂的气候状况下长久稳定地运行。其散热设计选用高导热铝合金外壳,搭配对流散热的结构,控制连续工作的结温在 70℃以下。玻璃幕墙建筑具备的特殊性质,定制化灯槽的设计需要和幕墙纵向支撑结构实现机械互锁。使用阳极氧化铝合金材质保证和幕墙框架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安装接口运用弹性硅胶垫片缓冲风压振动,防止金属疲劳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灯槽截面设计要考虑到灯具散热和隐蔽性要求,控制外露部分宽度在 30mm 内,表面采取氟碳喷涂工艺,实现与幕墙颜色在视觉上的统一。

2.2 管线敷设与安全防护

高空管线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度与整个照明工程长期的运维品质紧密相连。电源线及信号线,选用具备阻燃特性的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在灯槽内部专门规划线缆通道运用分线端子实现模块化的连接方式。防坠落系统使用的连接支架采用 304 不锈钢材质,每隔 5 米布置一组承重锚点,单个锚点的静态承载负荷 ≈200kg ,在动态冲击测试方面符合 EN795 标准的相关规定[3]。管线过渡的节点部位,借助防水接线盒来实现应力的释放,接线盒的盒体与幕墙结构通过化学锚栓进行固定,其密封程度能够达到 IP68 标准。控制系统采取环形拓扑的布线策略,当单个节点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自行转换通信路径,保证系统整体的可靠性。

2.3 光污染控制措施

商业建筑的景观照明,需严格践行光环境友好的相关原则。灯具安装方面,执行垂直分层的策略模式。4 层及以下的区域,仅布设具备功能性的基础照明设施。动态 RGBW 灯具,大多分布在 4 层到屋顶这一区间范围。灯具的安装角度借助光学模拟软件计算确定,保证主光束方向和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大于 30 度。色温控制实施双模式策略。在日常运营时间段,将色温限制在 2700K-4000K 这个范围内。在特殊活动时段,色温能够拓展至涵盖全色域。灯具的亮度水平会依据环境照度状况自动进行调节,到夜间 22 时后,亮度将被强制降低至标称值的 30% 。光学透镜运用非对称配光的设计方式,控制边缘截止角,使其处于 50 度以内有效管控溢散光。灯具内部都设置光生物安全模块,蓝光危害等级需满足 IEC/TR62778 所规定的 RG0 无风险要求,保障人们在长时间暴露在该照明环境下拥有舒适的视觉感受。

3 工程应用实际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上海绿地中心属于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群,构成包括两栋 22 层的甲级写字楼和 6 层的商业裙房,总体建筑面积可达 18 万平方米。该项目开展的照明改造工程,重点聚焦在建筑外立面的玻璃幕墙体系。该项工程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打造动态光环境,重新塑造建筑在夜间呈现的形象。在符合 LEED 金级认证所提出的节能标准这一前提下,要同时实现提升商业氛围与展现城市形象这两方面的价值。该照明方案必须克服既有幕墙结构在改造方面存在的限制因素,保证不会对建筑原本的采光性能和用户的日常使用造成影响。该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建筑紧挨着地铁 7 号线东安路站的出口,每天平均的人流量超过 5 万人次,在安全管控上有着极高的要求。设计团队运用 BIM技术展开全专业的协同工作,借助光照模拟软件 DIALux 对方案反复进行光学验证。最终确定了以RGBW 线性灯具为主体的技术路线。

3.2 施工难点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技术矛盾主要聚焦在建筑载体的特性与照明需求二者间的冲突。建筑幕墙的单元式构造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现有横向装饰线条依照间距 1.2 米的模数化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导致传统的横向布灯方案,会对 90%以上可开启扇的正常使用形成直接阻碍。从现场测量得出的数据来看,幕墙龙骨的承重结构最大允许附加的荷载不能超出 15kg/m2 ,常规的 RGBW 灯具系统自身重量就已达到 8kg/m ,再将风荷载这一因素计算在内就近乎达到承重极限。项目施工阶段,恰好处于商场正常营业的时期,吊篮作业区域下方 3 米范围内,日均人流量的峰值能达到 300 人/分钟,常规的高空作业方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该建筑幕墙使用的玻璃是双银 Low-E 镀膜玻璃,可见光反射率高达 28% ,灯具的安装角度不合理,极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光反射污染,在前期测试过程中方案未得到优化,周边道路的照度超出标准,远超上海市《环境照明规范》规定的 10lux 限值。

3.3 解决措施

技术团队以创新思维,构思出“纵向植入式”安装体系。其研发了专门适用于该体系的铝合金灯槽,灯槽与幕墙竖梃运用 M6 不锈钢背栓进行连接。经严谨的结构计算表明,每个连接点能够承受高达 50kg 的剪切力,整体系统的自重能够有效控制在 6.8kg/m2 。灯具的光学模块,采用偏光透镜的设计模式。在这种设计下,光束角被精确限定在 25° ×60 °的非对称配光范围,确保 85% 以上的光通量,可以有效地投射至预先设计规划好的区域。在控制系统方面,采用 Art-Net 网络协议,将 3278 个 RGBW像素点纳入到统一的管理范畴中。借助 sACN 时序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同步效果,且系统支持12 种基础场景模式,可通过一键操作实现模式切换。在安全防护层面,推行三级防坠体系。主结构连接件选用防松脱螺母搭配剪切销。二次保险利用钢丝绳直径为 3mm ,并且破断强度 ⩾22kN 。在灯槽内部设置了坠落物拦截网。

管线敷设创新性地运用了“线槽一体化”的设计方式。将电源、信号及接地三条线路整合在一个横截面为 19 毫米乘以 12 毫米的复合材料通道中,借助幕墙结构胶实现永久性的固定。后续实施后的检测数据表明,建筑立面的亮度均匀度能够达到 0.82,对于色温的控制精度为 ±50K ,一年下来节电量可达 23.6 万度。从商业监测的数据来看,该项目完工后的第一个季度,夜间客流量相较于上一年同期提升了 17.3% ,媒体立面互动装置单日最高触发次数超过了 4000 次,已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夜景标志性建筑。依据第三方光环境测评报告所示,项目周边道路的眩光指数 UGR 小于 19,垂直照度梯度的变化较为平缓,完全契合 CIE150:2017 推荐的标准,为超高层商业建筑在光污染控制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4 结束语

上海绿地中心景观照明工程的实际操作成果,证明了 RGBW 光源在商业建筑领域应用,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艺术方面的表现力。依靠创新性的纵向安装架构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该项目在保障建筑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实现了高质量的动态光效果展示。该工程所施行的光污染控制策略和模块化的施工流程,为类似的幕墙建筑照明工作,提出了能够重复运用的技术途径。该项目提高了商业价值,更是凭借专业的技术做到了以人为本的照明设计与城市夜间环境的和谐共处,体现出了现代照明工程在技术创新及人文关怀两个方面取得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梓龙,陈育,徐文倩.全光谱 RGBWLED 光源特性分析[J].照明工程学报,2022,33(04):68-73.

[2]宣浩,耿胜远.建筑照明光源灯具节能检测分析[J].安徽建筑,2025,32(04):177-179.

[3]缪鹏飞.建筑电气工程照明设计原则与光源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5,(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