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课程改革与高中生体质健康提升策略

作者

黄月临

四川省富顺县城关中学 643200

引言: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高中生体质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良好的体质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基础,然而,现实中高中生却面临着学业压力大、运动时间少等困境,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体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高中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体育课程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探究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改善高中生体质、推动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一)体质健康数据解读

依据 2024 年长沙市教育局发布的《2023 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全市 94 所普通高中学生参与测评,高中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 96.29% ,优秀率为 7.71% ,较 2022 年有所提高。另据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 2022 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绍兴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 92.88% ,优良率达 25.04% 。然而,多地数据均显示,像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这类反映力量素质的项目合格率较低,如浙江高校新生此项目合格率仅 58.62% 。

(二)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一方面,学习压力致使高中生缺乏充足锻炼时间。长时间久坐学习,体育活动被压缩。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改变,日常体力劳动减少,上下学依赖交通工具,家务参与度低。同时,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偏爱高糖、高脂肪零食,忽视蔬果摄入,营养不均衡影响体质。此外,睡眠不足也普遍存在,熬夜学习、沉迷电子设备,干扰身体正常发育与恢复。

二、体育课程改革现存问题剖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中体育课程设置存在显著失衡,过度聚焦田径、球类等传统竞技项目,忽视学生兴趣与体质差异。以某重点高中为例,其体育课程常年以高强度竞技内容为主,缺乏瑜伽、普拉提等注重身心协调、适合不同体质学生的项目,导致体态偏胖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对体育课望而却步。此外,每周仅2 节的课程安排严重不足,学生日均运动时间不足 30 分钟,难以满足身体发育和锻炼需求,阻碍了体质的有效提升。

(二)教学方法传统

多数体育课堂仍沿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单一模式,以机械的单项训练为主,缺乏实战演练与小组协作。学生在重复练习中逐渐丧失兴趣,也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使体育课沦为枯燥的体能训练,难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三)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中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结构单一。如某县城高中 3 名教师需承担 20 个班级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日常授课,无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同时,教师培训机会匮乏,知识更新滞后,对新兴体育项目和科学训练方法了解有限,难以提升课程质量。

(四)场地器材匮乏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严重短缺,乡镇高中常仅有简陋操场和少量器材,无法开展多样化运动项目。且器材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因担心受伤减少运动,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和

学生体质健康。

三、体育课程改革提升高中生体质健康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依据教材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涵盖体能、品德、健康行为等多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时,可丰富课程模块。如教材中“科学发展体能”章节,包含肌肉力量、耐力、心肺耐力等内容,学校可增加特色体能课程,每周设置 2-3 节专项体能课,依据学生需求,分别开展力量训练、耐力跑训练等,让学生针对性提升体能,同时结合“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等章节,设置球类、田径类专项拓展课,满足不同学生运动兴趣,每周安排 1-2 节,使课程更贴合学生体质提升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教材知识,运用多样教学法。在“运动技能学习原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总结。对于“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开展情境教学,模拟足球、篮球比赛场景,让学生在实战情境中运用战术,提升运动技能与战术意识。还可利用教材中“体育文化”内容,融入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分组研究奥运文化、传统体育文化,以汇报、展示等形式呈现成果,激发学习热情,促进体质锻炼积极性[1]。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教材涵盖的体能、品德、健康等多领域知识,学校需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材“培养体育品德”“塑造健康行为”等章节内容,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在体育精神、道德、品格培养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方面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体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分享“科学发展体能”等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提供有力支撑[2]。

(四)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结合教材中球类、田径类等运动项目,学校需完善场地器材。对于“球类运动”,保障足球、篮球、排球等场地数量与质量,定期维护、更新球类器材,如补充不同规格足球,满足教学与训练需求。针对“田径类运动”,完善跑道、跳远沙坑、投掷区等场地,配备充足、合格的跑鞋、跳高架等器材。依据“发展柔韧性”“形体练习与健身”等内容,增添瑜伽垫、形体训练器材,为学生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提升体质健康创造良好物质条件[3]。

结语:通过对高中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体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剖析,提出的一系列优化策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到场地器材改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效果。但体质健康提升是长期过程,未来需持续关注体育课程改革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策略,进一步探索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教育模式,切实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蓉,王杰.高中体育项目式教学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J].体育教学学报,2023(2),61-66.

[2]杨梅,李晓.高中体育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3(4),29-34.

[3]周洋,张弛.体育器材对初中生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3(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