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们的成长路

作者

钟英

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 519000

在教学的旅程中,我曾无数次透过教室的窗户,看着操场上的学生奔跑嬉戏。那一刻,我总会想起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的情景,五十一张面孔,五十一个世界。从最初的无序到如今的有序,每一步的成长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教师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奇迹的事情,它就像一滴雨,润物无声,需要时间、耐心和等待。

刚接手这个班级时,课堂上总是充满了吵闹声,座位乱七八糟,作业随意堆放,27 个男生和 24个女生各自为政。那时的我,面对着一群性格各异、行为习惯不同的孩子,心中充满不安和焦虑。但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引导。于是,我决定从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开始。

我们共同制定了“我们的约定”,不是强硬的规定,而是大家一起商量的结果。我们用一周的时间,每天课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的说希望上课时不要被别人打扰,有的说希望教室干净整洁,还有的说希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我们班的班级公约。我们一起设计教室环境,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一起商议班徽、班歌,增强集体归属感。渐渐地,早操队列变得整齐,卫生也不再需要提醒,教室也有了家的温暖。

记得那次“校长杯”足球赛。男孩们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女生们自发组织啦啦队,制作手绘加油卡。当最终比分定格,名次位列第二时,全班同学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只有我们才懂得这个第二的含金量。那一刻,我感受到孩子们内心深处对团队的认同。回到课堂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只有一位冠军,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自此,班级氛围悄然改变,孩子们开始为集体着想,关心他人。

提高成绩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当孩子们真正爱上团队,他们会把学习视为维护集体荣誉的一部分。课间讨论频繁,好学生主动帮助弱者。并不是说在意成绩,而是班级学风的一天天变好,甚至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这让我明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单纯追求分数更为重要。

在我班级上有两个特殊的学生:小言和小旭,他们都被确诊有注意力缺陷。刚入学时,小言会突然大吼、撕书,小旭则常常离开教室乱跑。其他老师对他们评价不高,同学也远离他们。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一次,小言因家庭矛盾情绪失控,我没有责骂他,而是蹲下来温和询问。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父母争吵是原因所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心理老师,我逐渐理解多动症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于是,我为小言准备了压力球,让他在紧张时释放情绪;为旭制定了“跑步时段”制度,让他在固定时间活动身体。同时,我也鼓励全班同学了解并接纳他们,开展“体验异样”的心理课,让学生们戴上眼罩或耳罩完成任务,从而提升同理心。

这样的改变虽未立竿见影,但逐渐显现成效。言能安静听课,不再打断别人;小旭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一次游戏中,小旭输了,几位同学立刻安慰他:“没关系,下次一定能赢!”那一刻,我深感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帮助人成长,更在于点亮他人的心灵。

家长们的信任也逐渐建立起来。我坚持与家长沟通,不只是谈论问题,而是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交流信息,家长们被我的真诚打动,逐渐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小言的母亲还写了感谢信,小旭的父亲成为学校的志愿者,这些都让我倍感温暖。

我们也在学校管理中融入教育理念:设立“人人是班干”制度,让孩子参与管理;搭建“情绪树洞”,让他们倾诉内心;发起“赞美风暴”,引导学生发现彼此的优点。这些小事如同春风,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从那以后,班级里的气氛明显改善了许多。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尊重他人。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有一次,小美在日记中写道害怕家庭破裂,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并邀请心理老师一同家访。后来他在周记中写道:“谢谢你们没有公开我的隐私,而是选择保护我。”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标准产品,而是识别每一株种子、呵护每一种花蕾的过程。在这段旅程中,我学会了包容差异,以更平静的心态面对问题。看着孩子们从散漫变得积极,看到残疾孩子由痛苦转为喜悦,听到家长们对我工作的认可,我感到无比满足。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我愿继续做那个守候花开的园丁,不抛弃、不放弃,用耐心和细心去守护每一个心灵。

正如教育界名师所言:“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路上,我会与 51 位朋友一起成长,共同点亮彼此的生命。

教育的意义不止于知识,更在于心灵的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意义的瞬间里。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难忘。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批改作业,突然听到教室里传来一阵低语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正在偷偷抹眼泪。她叫小林,是班上比较内向的孩子,很少主动发言,成绩也不是特别突出。我蹲下身,轻声问她:“怎么了?”她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却没有说话。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让她先别着急,等一会儿再和我聊聊。

放学后,我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和她谈心。她告诉我,最近家里出了点问题,父母经常吵架,她感觉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她的话,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作为一个教师,我知道,除了学习成绩,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同样重要。我安慰她说:“你知道吗?你并不是一个人,老师一直在你身边,我们一起想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密切关注小林的情绪变化,并多次与她的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同时,我也鼓励班里的同学多关注她,给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慢慢地,小林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她不再那么沉默,也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有一天,她在作文本上写了一句话:“谢谢老师,是你让我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人愿意陪我一起走下去。”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不仅是教学的成功,更是心灵的触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种无声的陪伴和关怀,它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当然,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学生的行为让我感到无奈,有时候,家长的态度让我感到疲惫。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对于那些学习上有些吃力的学生,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而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布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尽管教育之路充满挑战,但每当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我都会感到无比欣慰。那些曾经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今也变得懂事听话;那些曾经自卑怯场的学生,如今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那些曾经孤独无助的孩子,如今也拥有了朋友和温暖的关怀。

未来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和雨露,他们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