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
李斌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7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增长智慧、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青年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需要青年大学生走在时代前列,发挥“领头羊”的效应,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应然逻辑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百年党史这本丰厚的教科书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想信念,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终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唯有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我们才能在历史的纵深处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密码,在时代的坐标系中把握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从而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夯实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最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所表述:“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列宁称之为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动力和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工具。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取得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必须充分发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筑牢信仰之基,在革命精神的滋养中补足精神之钙。
(二)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题中之义。一是党史学习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纵观党的百年征程,虽历史阶段任务与时俱进,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奋斗目标没有变,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没有变。党史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动人心弦感人事迹、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在党史学习中感触这些鲜活史料,能够在精神洗礼中为青年学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二是党史学习教育为“怎样培养人”提供方法之困,即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认知和评价党史,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增加力量。党史资源以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展示历史各时期的代表性革命事迹、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让青年深刻体会党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感召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精神动力。三是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原则,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党性原则,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政治灵魂和价值导向。
(三)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科学历史观、民族观与国家观全面虚无化的唯心史观”,是一种披着学术外衣,行歪曲党史国史之实的错误思潮,最终目的是搞乱人心,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隐匿于网络,渗透方式更隐蔽、扩散效应更明显,出现了与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融合的新态势,迎合了部分群众的猎奇心理。作为一种危害深远且居心叵测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可谓“变脸”频繁,花样繁多,然而,无论其如何乔装打扮,其历史唯心论、价值虚无论的本质特征始终未变。
青年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价值坐标,必须站在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深入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唯物史观为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言之,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以正确党史观为价值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看清主流与本质,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方向与规律;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真章,让历史的真理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实然逻辑
长期以来,受传统强制灌输和重复说教教育方式的影响,高校党史学习的模式呈现单一化、滞后化。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面临教学脱节、融合乏力和文化媚俗的现实困境。
(⟶) 教学脱节:党史学习内容与接受需求相割裂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渐渗透,高校思政课运用新媒体方式制作教学内容和创设情感体验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共识,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渠道仍面临诸多困境:单调乏味的文本学习、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创新匮乏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难以满足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知需求,限制了高校党史资源大范围、多样化的传播效果,影响了红色党史的育人效果。
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存在三个维度的现实瓶颈:其一,教学内容偏重对党史文本的讲解和理论灌输,忽视了历史情景的还原与精神内涵的挖掘,使原本鲜活的党史变成了抽象晦涩的概念堆砌,导致青年学子难以真正领会党史的精神实质。其二,教学形式单一固化,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偏好互动、参与的学习特征形成强烈反差,也缺乏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和实地研学,这使得党史学习教育难以突破课堂的时空局限,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其三,教学资源整合不足,虽然部分学校引入了多媒体元素,但整体上存在视听语言匮乏、媒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数字原住民对视频、音频、VR 等媒介的视觉需求和审美期待,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难以突破“代际鸿沟”。因此难以激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融合乏力: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缺乏体系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海量化、碎片化、个性化等态势,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理应契合“新课堂”的教学特质,聚焦党的历史资源整理与筛选、提炼与梳理进行分众化的具象传播。而目前高校对党史学习教育多为同质化讲解,对新媒体技术接触不深、利用不精,缺乏针对学生兴趣、活动主题、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内容,难以使党史资源与媒体传播有效衔接、同向发力。
一是党史内容阐释力不足,内容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掌握党史知识、领会党史精神的前提,目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存在同质化、碎片化的趋势,同质化传播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主体内容与差异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碎片化传播体现为“快餐式”、条目式的呈现样态,导致党史信息混杂多样、真假难辨,影响大学生对党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识,降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质效。
二是党史传播渠道亟待完善,传播渠道是党史知识广泛传播的枢纽,在新兴媒体技术加持下,高校党史宣传渠道逐渐多样化,实现融合共生。当前高校传播主要以校园课堂、党报党刊、主题活动以及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另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日益繁荣,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高校对短视频技术、传播样态、时政热点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发挥短视频平台潜在效力,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三)文化媚俗:网络空间党史学习教育呈现消费特征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逐渐完成了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范式转换,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网络文化形态加速精英文化下沉,扩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媒介,促使网络空间日益繁荣并转向大众化,而人为审核的文化生产和文化输出“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深度的消解与文化格调的降低。”党史红色文化传播逐渐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妥协,消解了党史文化育人功效。
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传播实践中,思政课教师是主要传播主体,通常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这类宣传者十分注重红色党史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消费主义地弊端,认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因此格外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将政治思维和政治话语贯穿于党史宣传始终,坚持教材原封状态、不做改动,授课内容老套陈旧,远离当代社会生活,忽视了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另一方面是视觉文化的兴盛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空间促使文化生产“井喷式”发展,导致出现一切文化“泛娱乐化”的现实语境。部分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收视率、票房等商业利益,对党史进行戏说、恶搞或过度渲染等,歪曲党史事实,将严肃的党史内容变成了娱乐化的素材,“万事皆可娱乐”在党史领域正在悄然以一种去“政治化”的叙事方式解构传统、解构崇高,视觉文化满足大学生感官欲求的同时,遮蔽了大学生对真实党史的理性思考,弱化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使然逻辑
基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困境,高校亟须在深耕内容、数字传播、文化赋意方面提升互联网媒体思维,通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化”阐释、构建立体化的党史传播矩阵、营造红色氛围的党史情感体验来破除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传播之困。
(一)深耕内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化”阐释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党史学习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内容。课程内容要坚持理论高度、坚持“内容为王”与“形式为要”的辩证统一,基于大学生文化背景、话语表达和接受习惯,通过持续性理论创新与“青年化”阐释,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课程和党史资源。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保证思想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舵,具体而言,要着力构建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营造主流意识形态氛围,用鲜明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鼓舞学生。
二是坚持内容创新,紧随时代需求。持续进行内容创新是党史学习教育永葆新鲜感和体验感的动力之源,在内容呈现上,党史学习教育的阐释要避免空洞化的内容说教,既要注重宏观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更要聚焦典型事件、人物原貌及英雄楷模的生动刻画,运用青春语态增强亲近感,通过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青年化”阐释,拉近青年学生与党史的心理距离,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数字传播:构建立体化的党史传播矩阵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全媒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已经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将党史文化深度融入“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建立高校党史学习立体化、交互式地传播矩阵,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教师讲授和新媒体教学地协同发力。
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新媒体思维融合线下课堂和网络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化理论储备,讲好教材、讲透理论,大学阶段的知识传播应该摒弃“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积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式教学,在教材讲授的合理框架之内统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既确保教师精准把控教学进度和自身的课堂主导性,又防止新媒体“喧宾夺主”,偏离课程目标和课程底色,让大学生对党史的碎片认识转化为理论体认,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深刻性和鲜活性的统一。
二是开拓线上育人新阵地。高校要深化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利用效率,把全媒体作为育人新阵地,深耕内容,拓宽平台,定期推送有关党史的精美文章和影视作品,通过打造简短化、可视化、精细化的高质量视频吸引大学生观看,加强党史资源的现时化编排与复刻,聚焦具象原真面貌,使党史的真实情景重新复现,以沉浸式的“虚拟党史”助力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党史”,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文化赋意:营造红色氛围的党史情感体验
党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由红色记忆持续塑造并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对党史记忆的文化精神进行符号化凝练和身体化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红色记忆和精神浸润。
高校党史文化传播需建立校园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可接受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将携带意义感知的文化符号自然地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肩负着系统梳理党的历史脉络、整合知识体系,提炼精神精华的重要使命,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和话语符号体系,可以系统化地完成“编码”到“解码”的传播过程,从而形成党史记忆的“结晶点”。红色符号通过大学生个体不断链接并传承时,符号的“能动意象”便释放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持续广泛地唤醒红色记忆和情感共鸣,使学生在灵动地符号域中加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