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治疗中医内科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
贺艳华
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卫生院 江西宜春 336000
1 引言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证,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其多由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上重视辨证论治与整体调和。现代医学则将其归类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通常采取抑酸、促动力、镇痛等方法治疗,但存在疗效不稳定、副作用较多等问题。近年来,中药复方因其“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在胃脘痛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前景和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对其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中药复方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并初步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和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中医内科胃脘痛的理论基础
2.1 胃脘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属于“胃脘痛”“胃痛”“心腹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体虚久病有关,最终导致气滞、寒凝、湿阻、热郁、瘀血、虚寒等病机。胃为水谷之海,喜和降而恶逆,若脾胃失调、气机阻滞,则会引起胃气上逆,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临床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虚寒等类型,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有实有虚,初多实证,久则虚实夹杂。
2.2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调和,常以“调气和胃、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辨证分型方面,胃脘痛主要分为寒邪犯胃型、饮食积滞型、肝胃不和型、湿热中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等。每型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及用药思路。例如寒邪犯胃者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肝胃不和者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脾胃虚寒者当益气健脾、温中和胃。通过辨证施治,不仅能缓解疼痛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节脾胃功能,预防复发。
2.3 中药复方的组方原则与特点
中药复方治疗胃脘痛,注重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常依据病因病机及证型组方施治。复方多以理∵ 、和胃、止痛药为主,配以调和肝脾、健脾养胃、清热化湿等药物,从而实现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效果。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经典方剂,在治疗不同证型的胃脘痛中常有加减应用。复方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既可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又可兼顾体质调理,体现出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念的有机结合。
3 中药复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3.1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本研究共纳入胃脘痛患者 80 例,均来自某中医医院门诊与住院部。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西医诊断结果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纳入标准包括: ① 年龄 18~70 岁; ② 病程不少于 1 个月,临床症状反复发作; ③ 中医辨证属寒邪犯胃、肝胃不和或脾胃虚寒型; 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近 1 月内使用其他中药治疗胃脘痛者等。
3.2 分组与治疗方案设计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如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复方治疗,处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为基础,具体药物包括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炙甘草、砂仁、枳壳等,针对不同证型予以加减化裁。两组疗程均为 4 周,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的中药或西药。
3.3 疗效评价指标设定
本研究采用多维度疗效评价指标,以增强观察结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主观指标包括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如胃脘疼痛程度、食欲、嗳气等),客观指标包括胃功能检查(如胃排空时间、幽门螺杆菌检测)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 量表)。疗效判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将总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并计算总有效率。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3.4 结果分析
经过 4 周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0%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ΦP<0.05 )。试验组患者在胃脘疼痛缓解、饮食恢复、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中医症状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尤以脾胃虚寒型患者反应最为敏感。此外,试验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度腹胀、口干等,均能自行缓解,提示该中药复方治疗胃脘痛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4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探析
4.1 药效成分筛选与成分分析
为探究中药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处方中的主要药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柴胡中富含柴胡皂苷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调节肝气和抗炎作用;香附中含挥发油成分,有助于理气止痛;陈皮含橙皮苷等类黄酮物质,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和抗氧化作用。多种药物成分在组合后展现出协同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4.2 动物实验设计与结果
采用大鼠冷刺激联合不规律饮食法建立胃脘痛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中药复方组。给予相应干预治疗后,通过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测定胃液 pH 值及胃黏膜前列腺素 E2(PGE2)含量等指标,评估疗效。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组可显著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现象,显著提高 PGE2 水平,降低炎症因子 TNF- ∝ 、IL-6 的表达水平,提示其具有较好的抗炎和胃黏膜保护作用。
4.3 分子机制初探
在分子机制层面,进一步检测胃组织中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可能通过调控 NF-κB 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胃黏膜损伤。同时,复方中活性成分如柴胡皂苷还可能通过调节 5-HT(血清素)及其受体表达,参与神经调控性胃痛的缓解。此外,部分成分可调节 HPA 轴功能,改善应激状态下的胃动力紊乱。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中药复方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共同发挥调节胃功能的作用机制。
4.4 中医药现代研究与多靶点协同机制探讨
中药复方强调整体治疗理念,不仅针对胃脘痛的症状,还着眼于人体脏腑功能的整体调和。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网络式的调控特性,能够同时干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如柴胡与香附配伍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可调节胃肠动力;白芍与甘草合用具有缓急止痛的协同效应;陈皮与枳壳助运化湿滞、宽中理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与系统生物学方法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揭示中药复方对胃脘痛治疗的科学基础,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总结: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分析,系统探讨了中药复方治疗中医内科胃脘痛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缓解胃脘疼痛、改善胃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机制研究显示,该复方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保护胃黏膜、调控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调理的优势。本研究为中药复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后续深入机制探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 丽 菊 .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胃 脘 痛 80 例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J]. 医 疗 装 备 ,2016,29(4):90-90,91.DOI:10.3969/j.issn.1002-2376.2016.04.074.
[2]单铁莲,曹星星,徐申. 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245-246.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4.0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