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耕地保护政策对国土变更格局的影响及调控策略

作者

张策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05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耕地保护政策对国土变更格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剖析以及国土变更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政策在引导土地利用变化、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针对国土变更格局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策略,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国土变更格局;影响;调控策略

耕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其保护一直是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核心要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不断演变,耕地保护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与约束作用。深入研究耕地保护政策对国土变更格局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更能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调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概述

(一)耕地数量保护政策

我国耕地数量保护政策宛如一套严密的防护网,紧紧守护着耕地资源的底线,以达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核心目标。其中,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堪称这套防护网中的关键节点。它明确且强硬地规定,任何建设项目一旦涉及占用耕地,必须同步开展补充耕地工作,且补充的耕地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被占用的耕地相当。这一制度绝非一纸空文,而是具有强大威慑力与执行力的行动准则。

在某省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及了耕地资源。但项目建设方并未对政策要求视若无睹,而是积极响应。他们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到全省各个角落,对未利用地展开细致入微的勘查。通过对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精准筛选出具备开发潜力的区域。同时,精心规划土地整理项目,从项目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到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谨规范。在开发未利用地与土地整理过程中,建设方面临诸多棘手难题。土地权属问题错综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协调难度极大;开发整理技术上,要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提升土地质量,达到可耕种标准,这对技术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

(二)耕地质量保护政策

提升耕地质量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此,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切中要害的政策。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核心驱动力。该项目以全方位、深层次改善耕地生产条件为目标,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系统性投入。

在某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落地实施,如同一场重塑土地价值的深刻变革。当地政府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多方面资源,邀请农业、水利、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组建专业团队,对农田进行科学且全面的规划。首先开展的农田平整工作,需要精准测量土地高程,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对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平整。这一过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考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土地平整过程中不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紧接着,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成为重中之重。铺设灌溉管道时,要依据农田的地形走势、农作物需水规律以及水源分布情况,精心设计管道走向与布局。排水渠道的建设同样讲究,既要保证在雨季能够迅速排除积水,避免农田受涝,又要防止排水过程中带走土壤养分。

(三)耕地生态保护政策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耕地生态保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潮水般密集出台。其中,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在众多政策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这一制度精准聚焦于部分生态脆弱地区,旨在通过合理安排轮作休耕,让长期超负荷运转的耕地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态机能。

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长期以来,过度开垦与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如同两把利刃,无情地破坏着耕地生态环境。土壤大量流失,土地逐渐贫瘠,生态系统平衡被严重打破。但随着轮作休耕政策的稳步推行,这一严峻局面迎来转机。当地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农民深入学习轮作休耕知识,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在轮作期间,种植诸如苜蓿、豆类等具有固土保水功能且能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物。这些作物的根系能够牢牢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其根瘤菌还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对于受损严重的耕地,实施休耕措施。在休耕期内,通过种草植树等生态修复手段,逐步恢复植被覆盖。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与长期投入。随着时间推移,成效逐渐显现。原本光秃秃的山坡重新绿意盎然,山间溪流恢复清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而且,耕地生态环境的优化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周边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许多曾经因生态恶化而迁徙甚至灭绝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归,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与活力。

二、耕地保护政策对国土变更格局的影响

(一)耕地数量变化与国土变更

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数量的严格管控,恰似一道坚固的堤坝,有力阻挡了国土变更格局中耕地流失的汹涌浪潮。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作为这道堤坝的核心支撑,通过科学、严谨的划定程序,圈定了大量永久基本农田,并为其披上一层严密的保护铠甲。这些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便受到极为严格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破坏。

在某城市的发展规划进程中,起初,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计划瞄准了城市边缘大片肥沃的优质耕地。这片耕地不仅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而且交通便利,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然而,随着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日益强化与严格落实,这一开发项目瞬间触碰到政策红线。面对政策的刚性约束,开发方面临艰难抉择。重新审视项目选址并非易事,需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这涉及到对土地权属、土地用途变更可行性、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同时,开发成本也需重新核算,因为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往往存在拆迁安置、土地平整难度大等问题,会增加开发成本。但正是因为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强大限制作用,开发方最终决定调整方案,放弃占用耕地,转而利用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从国土变更格局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关系。它促使城市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敬畏和珍视耕地资源,引导城市建设走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城市在处理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城市合理规划国土变更格局的前行之路,有力维护了耕地数量在国土变更格局中的稳定地位。

(二)耕地质量提升与国土变更格局

耕地质量保护政策宛如一台强劲的引擎,驱动着国土变更格局朝着高质量、可持续方向稳健前行。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的持续深入实施,成为低质量耕地向高质量耕地华丽蜕变的核心动力源泉。

在某粮食主产区,多年来持续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犹如一场震撼土地的 “质量革命”。当地政府秉持着对耕地质量提升的坚定决心,投入巨额资金,组织一支由农业专家、水利工程师、规划设计师等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对区域内广袤的中低产田展开全方位、深层次改造。在土壤改良方面,运用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精准分析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据此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合理搭配有机肥、化肥使用比例。同时,采用深耕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为农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新建现代化灌溉泵站,配备高效节能的水泵设备,确保水源能够精准输送到每一块农田。铺设高效节水灌溉管道,如滴灌、喷灌系统,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田间道路网络建设同样精心布局,不仅方便农业机械通行,还优化了农产品运输路线,降低运输成本。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地生根,大片中低产田成功实现向高产田的转变。从国土变更数据的直观呈现来看,该地区优质耕地面积占比逐年攀升。耕地质量的显著提升,不仅为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筑牢了坚实根基,有效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引发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原本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

(三)耕地生态保护政策与国土生态格局变化

耕地生态保护政策在优化国土生态格局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中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众多生态保护政策中熠熠生辉。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域,长期以来,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耕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耕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平衡岌岌可危。但随着轮作休耕政策的全面实施,这一严峻形势迎来了重大转机。

以某湿地周边的耕地为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当地农民为追求更高产量,对耕地进行高强度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不仅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使得湿地周边的耕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许多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等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数量急剧减少。然而,实施轮作休耕政策后,当地政府积极作为,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普及轮作休耕知识,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轮作期间,种植一些既能保持水土,又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植物,如油菜花、紫云英等。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花朵还能为蜜蜂等昆虫提供蜜源,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在休耕期,通过恢复湿地植被、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措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湿地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水质得到净化,原本因耕地过度开发而减少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回升。

三、基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国土变更格局调控策略

(一)强化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监督体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定期比对耕地现状,及时发现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某地区的监测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擅自改变耕地用途建设厂房的情况,监督机构迅速介入,依法查处,恢复了耕地原状,维护了耕地保护政策的严肃性,保障了国土变更格局的合理有序。

(二)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协同

将耕地保护政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实现政策协同优化。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考虑耕地保护目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比如,某城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依据耕地保护政策要求,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限制城镇建设无序扩张对耕地的侵占,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了国土变更格局。

(三)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给予经济补偿,对积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地方政府给予财政奖励。例如,某县设立了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按照耕地面积和质量等级,对农户进行补贴,同时对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乡镇政府给予奖励。这一机制实施后,农户主动保护耕地的意识增强,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投入,有效促进了国土变更格局中耕地的稳定保护。

(四)推动耕地保护科技创新

加大对耕地保护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耕地保护的科技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监测耕地质量变化、农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例如,通过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多源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为制定精准的耕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某地区,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及时发现了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了土壤改良措施,有效维护了耕地质量,助力国土变更格局的科学调控。

结束语

耕地保护政策在塑造国土变更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保护,政策深刻影响了国土变更的方向和态势。然而,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调控策略,强化政策执行监督,优化政策协同,完善补偿机制并推动科技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耕地保护与国土空间合理利用的双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国土变更格局朝着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2021年度试用)

[2]云南省2021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2021年11月征求意见稿)

[3]国土变更调查县级数据库质量检查规则(2021年12月)

[4]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范 TD/T 1055-2019

[5]连品,浅析国土调查数据库中数据质量问题和处理方法[J].2021-16-0028-02

作者简介:张策,职务:技术员,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航测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