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高比例并网环境下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与调控策略研究

作者

张明贵

山东安宇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372422197306203212

引言

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风电光伏装机激增,优化能源结构且驱动多领域创新。但其间歇波动特性给电力系统稳定带来严苛考验:传统火电水电凭惯性稳 惯性匮乏,难御扰动。高比例接入后,频幅剧增、电压不稳、暂态风险攀 控手段失效,亟待新建适配新能源特质的稳定性分析体系与协同策略。本文将深挖 理, 法,借典型场景析多元调控路径,融理论实践之力,破新能源并网困局,护航能源转型与电网安稳运行,为电力系统于新能源浪潮下寻优解、谋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一、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新能源发电的接入改变了电力系统的传统运行格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导致出力波动大、预测误差高,难以与负荷变化完全匹配,给系统平衡调节带来压力。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系统惯性水平显著下降,传统机组的“缓冲垫”作用被削弱,频率调节速度和范围受限,系统频率稳定性变差。尤其在极端气象或突发故障情况下,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动易引起频率跃变,带来脱网风险。

在电压稳定性方面,新能源机组大多为并网逆变器接入,调压能力有限,且光伏发电本身不具备无功支撑能力,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设备响应速度和精度亦受限。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常导致局部电网电压易发生波动或越限,增加了区域电压崩溃的风险。暂态稳定性方面,由于新能源缺乏电磁和机械惯量,对系统扰动的抑制作用不足,发生短路、甩负荷等扰动时,系统功角稳定裕度降低,易发生连锁失稳。系统阻尼能力也因传统同步机比例下降而减弱,低频振荡等动态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新能源并网对系统运行方式、潮流分布和备用安排也带来新的挑战。风光出力强度与空间分布高度相关,跨区、跨省输电压力增大,调度和协调难度提升。部分弱电网、孤网和微网场景下,新能源的高渗透率会直接影响系统的自愈与恢复能力,对配电网与输电网提出更高的安全运行要求。因此,系统性、全局性地把握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下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议题。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方法创新与应用

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带来的多维挑战,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方法需做出相应创新。首先,频率稳定性评估需引入系统惯性和频率响应的动态建模, 对新能源机组频率特性、控制策略及其与传统机组的协同响应过程进行细致刻画。基于时域仿真与概率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可量化新能源波动下系统频率偏移、跌落速率和恢复能力。部分地区已探索“惯量跟踪”与“频率安全裕度”指标,动态反映系统调频资源的适配性。

电压稳定性评估侧重于新能源无功控制与配网潮流特性的融合建模。采用静态和动态电压裕度分析,结合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模拟,全面反映系统在多种运行场景下的电压稳定边界。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电压异常识别与趋势预测,也成为提升电压稳定评估水平的新方向。

暂态稳定性评估需引入新能源电站多模式并网特性,针对不同故障类型开展时间序列仿真,分析短路、电网扰动等极端事件对系统功角、暂态电压的影响。利用广域测量系统(WAMS)数据,结合实时监控与灵敏度分析,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快速诊断和风险预警。

综合评估层面,构建以新能源出力概率分布、负荷响应特性和系统互联方式为核心的多场景、多指标稳定性评估体系,辅以灵活的仿真和场景推演平台,为调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的调控策略与实践路径

为保障新能源高比例并网环境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多维度创新调控手段。灵活调频资源配置是基础。通过提升火电、水电、抽蓄等机组的调频响应能力,引入高性能储能系统作为虚拟惯量和快速调频支撑,实现系统惯量的动态补偿。部分地区积极探索“新能源调频辅助服务市场”,激励新能源参与调频,提升系统整体频率调控能力。

在电压调控方面,推动新能源场站配套无功补偿装置建设,强化逆变器无功控制和多模式运行能力。推广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优化有载调压变压器及柔性直流等先进电网设备应用,增强局部电压支撑能力。针对暂态稳定性,实施分层分区自适应保护,提升系统对极端故障的快速响应和自愈能力。

需求侧响应与源网荷储协同控制也是重要调控手段。通过智能负荷管理、可中断负荷参与系统调频、分布式储能主动调节等,实现负荷与新能源出力的动态平衡。大力发展多能互补与区域协同,利用跨区直流输电、微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网络,实现新能源消纳与系统安全的统筹优化。

智能化与数字化调控平台是支撑多元调控策略落地的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时感知系统状态,预测新能源波动,动态调整调度计划与控制指令,实现系统运行的全局优化与精细化管控。

四、案例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示范工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我国西北、新疆等地区风电、光伏占比高达 30%-50% ,在频率调控、 XT 配置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部分省级电网通过构建新能源调频辅助服务市场、推广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方案,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安全裕度。欧美等国家则在虚拟电厂、柔性直流、主动配电网等领域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

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管理将走向智能化、自适应和多能互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故障预测、风险自学习与自主恢复能力将成为新一代电网的核心竞争力。储能技术和新型柔性电网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将为新能源波动平滑和系统调控灵活性提供有力支撑。分布式能源、微网、区块链电力交易等新模式,将进一步丰富系统稳定性保障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手段。电力系统稳定性管理也需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推动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协同创新。

五、结语

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为电力系统注入了绿色发展的强大动能,也带来了全新的稳定性挑战。只有以系统思维、创新方法和协同治理为基础,完善多层次稳定性评估体系,落实灵活高效的调控策略,才能保障系统安全、经济与可持续运行。展望未来,伴随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手段的不断突破,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调控将进入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多能互补为特征的新阶段。科学、高效的稳定性评估与调控,不仅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的关键,更是我国能源转型和现代电网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廷富,郝武帮,孙斌.基于边缘计算的区域型分布式新能源并网远动通信可靠性控制策略研究[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6[2025-09-05].

[2]任勇,李旭涛,吴玫蓉.新能源并网系统宽频振荡风险评估方法[J].宁夏电力,2025,(04):1-9.

[3]石梦舒,刘瑾瑜,郭鸿业,等.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负电价的成因分析与应对建议[J/OL].电力系统自动 化,1-16[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