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未来展望
林博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130000
一、货币政策
1.概念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市场的三大货币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主要分为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被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当经济处于萧条时,需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可以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当经济处于繁荣时,需要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以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起步于1994 年的外汇市场操作。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每天都要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1996 年4 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此后,公开市场业务得到长足发展。
(2)法定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主要是为了保证银行的清偿能力,到后来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之一。在经济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量过多,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货币供应量会减少,利率上升,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随之下降;在经济萧条时期,当货币流通量不足时,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消费,国民收入上升。
1983 年 9 月 17 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97 年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为了解决当时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央行通过制度改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配合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
(3)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3.货币政策的分类
(1)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2)紧缩性货币政策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二、政府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经济情况
1.宏观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应避免政策退出的叠加效应,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要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更好地在改革、结构调整和新发展格局的布局上做文章。这有助于我们在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前提下,既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又能促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这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
3.货币政策要“ 灵活适度” ,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重在调结构,化风险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定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并存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节。另一方面,对于通胀,由于结构性通胀扩散能力,要为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提供空间。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4.坚持创造性应对,支持企业,保证就业
货币政策在做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发力,从支持作为供给主体的企业入手带动经济社会恢复循环。人民银行于2020 年1 月4 日开年伊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金。面对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能够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经济社会恢复不同阶段的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
5.货币政策坚持跨周期设计,保持总量适度,主动作为,引导市场预期
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1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6.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的利率汇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重要条件。2020 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地起到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提高了货币政策自主性。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溢出影响较大,加剧了金融动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对国内传染的风险。我国作为开放经济体,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逐渐显现,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十分重要,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2020 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表明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7.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在稳定物价方面,国内物价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一方面,受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压力和去年低基数的影响,但未来随着基数效应消退、供给逐步恢复,PPI 有望趋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 PPI 向 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加上没有国内需求趋热相叠加,输入性通胀压力有限,未来 CPI 总体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在充分就业方面,通过小微企业的扶持,放贷、调整利率、帮助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等措施,利于保证就业。在国际收支平衡方面,货币政策仍坚持稳字当头的整体基调,兼顾内外部政策的平衡。
三、运用货币政策的未来展望
2021 年是我国进入“ 十四五” 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1.经济形势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让各国发展“ 联” 起来,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总体是确定的。从国内看,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微观主体资金供给充足,宏观形势总体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 5.5% ,中国经济增速为 8.1‰ 。但是综合考虑基数效应、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受不确定性的影响;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进程不稳定不平衡。我国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1 M2: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包括那些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也包括流动性比较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我国货币划分为M0、M1、M2、M3,它们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